史上最全生男生女流言大揭秘,你千万别信!(2)

时间:2019-06-04 23:18:00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
扫描关注公众号

孕囊的实际形态和胎儿的性别没有关系,基本上都是一个三维的球体或椭圆体,而我们B超下所见的孕囊只不过是三维结构的一个切面。稍懂点几何知识的人都应该知道,所选的切面不同,其形状就会不同,于是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两个形态类似的孕囊,因为受精卵着床的位置不同,在B超上显示的形状完全不同。

统计资料显示,B超下常见的孕囊形态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偶尔会出现近似长条形[1],但是实际上男女比例是接近1:1的。通过孕囊形状来判断男女的这一说法毫无科学根据,只是准妈妈们茶余饭后的八卦而已,不可当真。

11流言11:唐氏筛查:看b-HCG的MOM值:0.4以下,绝大多数是男孩;1.0以上,绝大多数是女孩;介于0.4和1.0之间,为临界范围,男女都有可能

真相:AFP和b-HCG是妊娠早期筛查唐氏综合症胎儿的两项指标。近些年来科学家在研究这两项指标对于唐氏综合症筛查特异性的同时,发现母亲血液AFP浓度存在胎儿性别差异。男胎母血AFP浓度明显高于女胎母血AFP浓度[2][3],而男胎母血游离b-HCG浓度明显低于女胎母血游离b-HCG浓度[3][4]。因此,这则流言并不是空穴来风,AFP和b-HCG在男、女胎之间存在差异是事实。

但是,研究也发现除了胎儿性别之外,母体体重、胎儿的营养状况以及发育年龄都可以影响AFP和b-HCG数值。这就好比是一个有关AFP和b-HCG的多变量方程,而胎儿性别只是其中的一个变量,在其他变量未知的情况下,无法从AFP和b-HCG得出性别这一变量的准确值,AFP和b-HCG数值不能用做个体判断男女的标准。至于流言中所给出的数值范围从何而来就更无从考证了,至少在目前科学界所公认的胎儿性别鉴定标准内,看不到AFP和b-HCG的身影。

尽管这则流言看起来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在实际操作中难以作为判断男女的标准,也没有科学研究给出作为判断依据的具体数值。

12流言12:胎心:140左右男宝,150以上女宝

真相:胎心就是胎儿的心跳,妊娠8周时通过B超可以看见心脏跳动,妊娠10周时就可以通过仪器听到胎心音,到妊娠18-20周时用听诊器在孕妇腹部就能听到胎心音。正常的胎心率在120-160次/分。

大量统计学资料表明,女胎的胎心率大于男胎,那么据此是否就可以将胎心率作为判断男女的指标呢?这个问题早在20多年前就有国外的研究者思考并研究过了,在《使用胎心率等围产期产妇指标来预测性别》(use of fetal heart rate, other perinatal and maternal factors as predictors of sex)[5]和《超声胎心率与性别》(Sonographic Correlation of Fetal Heart Rate and Gender)[6] 这两篇论文里,明确否定了胎心率可以作为判断男女的指标。

13流言13:肾盂分离:有肾盂分离的大都是男宝宝

真相:肾盂是输尿管与肾脏连接处,肾盂分离是指B超检查发现肾盂前后径增大。如果是由于胎儿憋尿导致膀胱充盈,肾盂中尿液积聚,造成肾盂前后径的增大,属于生理性肾盂分离,也有因为结石或泌尿系统畸形等造成的病理性肾盂分离[7]。观察胎儿是否有肾盂分离对于鉴别是否存在此类畸形是有积极作用的。

理论方面,造成胎儿肾盂分离的原因有很多种,和胎儿性别没有必然的联系。实际数据方面,国外资料显示正常妊娠中胎儿肾盂分离的发生率为4.5-7%,其中男性胎儿占60%[8]。这样的比例显然不能作为判断男女的指标。对于那些有肾盂分离的胎儿,希望父母关注的是肾盂分离的程度和性质,并且在医生的帮助下查找胎儿肾盂分离的原因,而不是试图用此判断性别。

如何辨男女更靠谱?绒毛活检&羊膜穿刺

通过绒毛活检和羊膜穿刺都能够获得胎儿的DNA样本,通过对DNA样本的检测除了可以诊断染色体异常造成的遗传病以外,自然也可以判断出胎儿的性别。当然,绒毛活检和羊膜穿刺都是有创伤的,会伴随一定的风险,没人会仅仅因为想知道胎儿的性别而做这两种检查(除了法律,医生也不会允许你这么干),因此判断胎儿性别只是这两种检查的副产品而已——虽然准确率是相当高的。

超声检查

在整个怀孕期间,孕妇会接受好几次超声检查,一般在18周以后,通过超声可以分辨胎儿的外生殖器形状,从而判断胎儿的性别。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没创伤,不过准确率上并不是太靠谱,因为超声设备产生的图像分辨率有限,有时候小鬼的姿势不配合,你就看不清楚啦;另外,如果看到了小JJ,基本上可以断定是正太,但如果没看到小JJ,那可不能说一定就是萝莉——万一有小JJ你没看见呢?所以做了好几次B超都说是女孩,最后生出一个胖小子的大有人在呢。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标签

生男生女 胎儿性别

宝宝咪呀健康网

Copyright © 2012-2020 宝宝咪呀健康网 版权所有赣ICP备18009975号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友情链接:
健康养生网
叶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