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两国幼儿园的区别,中国学守纪律,德国学守规则

时间:2019-08-16 10:05:00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
扫描关注公众号

我们很多人都认为孩子听话是好事,但有幼儿园园长曾说,“听话”不是个褒义词,我们不需要养育一个听话的孩子;比如,老师告诉我,要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事负责,现在追着孩子吃饭的家长以后就是陪着孩子做作业的家长;再比如,老师们在给这些小小孩树立规则时,除了身体力行外,每当孩子打破规则时,他们会解释原因,会告诉孩子,“你这样的行为影响到了他人”,而不是口头警告“我数到三,你马上停止”。

尽管今天谈的是幼儿园,但我始终觉得家庭教育是第一位的,希望这篇文章可以给我们大家一些启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句话,“当今社会最困难的就是,让孩子学习教养,但是他们却从来没见过好教养是什么”。

去年我带女儿悠悠回国的时候,在父母小区的幼儿园里看到了孩子出操的一幕。上午十点多,老师喊着“一二一”的口令带领着两条队伍的小朋友整齐踏步走到操场。接着,老师开始布置队形,把孩子们分成四条队伍,两条男孩,两条女孩,每条队伍的小朋友按身高由矮到高排列。

这个排队过程对老师来说是痛苦的,孩子们到了室外都开始情不自禁地叽叽喳喳说话嬉闹,。这位老师在天性活泼好动的小朋友中间,一会儿对着一个正在说笑、不小心站在女孩队伍里的男孩一脸厉色地说:“XXX,你是男孩还是女孩啊?”,一会儿又对着一个跑到别人队伍的小朋友呵斥:“我不是让你站这里的吗?不要乱动!”

老师花了十几分钟整顿纪律 ,让孩子们按照她的要求站好队。队伍终于排好了,老师们拿出了玩具,是塑料瓶子里装着铃铛,开始分发给孩子们。没想到等孩子们刚开始摇铃铛时,老师又发话了:安静!安静!不许发出声音!现在还没开始玩。

看完这一幕,我不禁回想起女儿在德国幼儿园的室外活动,都是自由活动,完全没有要求队形,孩子们可以任意玩任何操场上的玩具。那么自由散漫的德国幼儿园,为什么德国人恰恰是世界上最遵守规则、视规则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民族呢?

这正是纪律与规则的区别,纪律的本质是恐吓与害怕,规则的本质是认同与内化。

纪律管教是从外界对孩子施加压力,并将老师树立为不可挑战的权威人物,本质是把孩子内在的对老师的怕转换成外在的听老师的话。可是,这样的纪律管教对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和习惯真的有效吗?

你一定见过这样的熊孩子,在幼儿园里老师说什么做什么,吃嘛嘛香,可是回到家依然变身小霸王,无视家长的苦口婆心,吃个饭非要全家人追着喂才肯张口,园里园外完全判若两人。

在纪律机制下长大的人对纪律的服从更多的是源于害怕,而不是发自内心的认同,所以一旦外界的监督(或管束)和惩罚机制缺位了,他们也不再把遵守规则视为己任,开始肆意践踏规则。此外,这种教育模式下,还很容易培养出欺软怕硬的不健全人格。

相反地,如果孩子学到的是规则,在互相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认同人人都应遵守的规则,那么无论TA走到哪里,无论有没有人监督TA,TA都会自觉地去遵守规则,主动去维护公平和正义。

德国的教育理念里没有“听话”一说,德语里甚至不存在“听话”这个词,德国父母从不要求孩子“听话”,他们更多的是教孩子在幼儿园尊重老师和同学,遵守规则,友好相处。

德国老师和孩子不是上下级关系,孩子没有义务服从老师,老师也不会对孩子下命令。德国幼儿园老师的角色更多的是支持、引导、陪伴与启发。面对老师这个“权威”,德国孩子从小学会的是:老师的存在是为了帮我、支持我,遇到困难、有任何合理需求时我应该向老师寻求帮助。

餐桌规则

德国幼儿园的餐桌上,老师不要求孩子必须把碗里的饭菜吃完,吃多吃少是孩子的个人决定,老师不会干涉。但有一条原则,吃饭时一定要坐在桌前,一旦孩子中途离开餐桌,就被视为已经吃饱,不允许再回来接着吃。

在我女儿的入园适应期,我曾陪同她在幼儿园用餐,亲眼目睹到德国老师严格的一面:当时一个淘气的小男孩,吃了几口就想跑下桌玩,老师只是问了他一句“吃饱了没有”,行动上没有任何阻止。小男孩玩了一会儿又跑回餐桌前,就在他伸手准备去拿食物的时候,老师一把夺过他的盘子,将盘子里的食物迅速倒进旁边的垃圾桶里,然后温和而坚定地告诉他:吃饭时要专注,吃饱了再下桌。下桌就表明吃饱了,不能再回来接着吃。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宝宝咪呀健康网

Copyright © 2012-2020 宝宝咪呀健康网 版权所有赣ICP备18009975号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友情链接:
健康养生网
叶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