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视觉训练怎么做?抓住这几点(2)

时间:2019-08-05 11:18:00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
扫描关注公众号

儿童视力发展的前提是自己有意识地看,从探究反射开始被动地被吸引去看,到自己积极主动地“四下张望”,到能够看得清楚——看到、看清,到看懂、看明白——终极目的是视知觉。

个体的视觉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发展成为视知觉,由“看”(look)到“看到”(see something)到“看懂”(comprehension)。

视觉发生在眼睛,而视知觉则是大脑在工作,是更高层次的加工。

个体的视知觉能力一般包括空间关系、视觉辨别、图形--背景辨别、视觉填充、物体再认、视知觉速度等六个方面。

中小学的各科课程,无论是认知类课程如语文、数学、外语、科学、社会等,还是表达性类的课程如美术、音乐、体育、计算机等,都会用到复杂的视知觉能力。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尤其是早期教育,必须密切关注孩子视知觉能力发展的状况。

大量的认知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家长的抚养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品质和能力的形成影响重大。

如早期是否给孩子提供大量用眼的机会、引导孩子学会观察、亲子做一些眼手协调的活动、视听转化的活动、视听动组合的游戏、早期亲子阅读等对孩子视知觉能力的发展影响很大。

关于婴幼儿的视觉训练,我们建议:

1. 关注视觉激发

在孩子出生后,只要孩子醒着,房间里应该要有足够到光线。这样孩子眼底视网膜上到视锥细胞才能得到最佳激活。

不断有人在孩子面前晃来晃去,尤其在孩子与光源之间运动更为重要!

大概满月左右,可以在孩子床到上方悬挂一些饰物,能够不断摇晃到东西,刺激其产生视觉意识。

两个月左右可以找一些黑白图片,挂或贴在孩子看得见到一米范围内;三个月左右彩色玩具可以吊在孩子到上方。

大家可能很好奇,只指导到三个月,四个月以后看什么呢?

现实生活:此时孩子到头部已经开始能直立了,此时就可以抱着孩子认识客观的现实世界了!遇到什么教什么!

2. 人和物的辨认

引导孩子认知生活中常见人和物: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哥哥、姐姐……有谁认谁;

奶瓶、洋娃娃、水、衣服、门、窗……见啥教啥;

宝宝的手、脚、腿……碰哪教哪。

3. 颜色辨认

了解并会辨认一些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颜色如红色、黄色、蓝色、 绿色、紫色、橙色、白色、黑色等。

了解室内各种常见物体的颜色、室外各种常见物体的颜色、植物的颜色等。

4. 判断运动

教孩子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懂得常见的物体运动方向:向前、向后、向上、向下、妈妈来了、爸爸走了、宝宝去了……

手拿物体运动判断或用手电光束在墙上的投影进行训练、判断家附近或单位附近各种运动物体、车辆或人的方向。

通过运动教孩子视觉追随、视觉追踪、视觉浏览等高级视觉认知形式。

5.空间关系

了解自己与空间事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的能力:自身形体的构成,自身形体的前、后、左、右、上、下、旁、侧、面向、背向,方位东、南、西、北、中等概念。

6.视觉辨别

把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中区别出来的能力,包括求同能力和求异能力两个方面:求同能力就是发现相同之处,求异能力就是发现不同之处。

训练的步骤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形象到抽象。

从日常生活中物体的辨别开始,比如比较妈妈和小姨的异同、自己两只小手的异同、苹果和番茄的异同……

然后进行图形比较,在一堆不同的图形中寻找相似图形和在一堆相同的图形中寻找不同的图形。

再过渡到寻找两个不同图形中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再过渡到比较两幅图形中的不同之处;最后再进行数字、字母和形近字的辨别训练。

7.图形--背景辨别

就是把物体从包绕它的背景中区别出来的能力,是儿童学会观察事物的角度从整体中分离出部分的看问题角度的能力。

涉及孩子视觉的敏锐程度、观察能力、注意能力、思维能力、反应速度等诸多方面。

有这方面缺陷的儿童不能够把所要求的项目从视觉背景中区别出来,他们易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

8.视觉填充

要求儿童在部分刺激不出现情况下认识或区别物体。例如只看见了长颈鹿的脖子就能说出是什么动物等。

看孩子能否从整体上把握认知对象,同时又能关注细节之处,并把众多的细节通过视觉想象、视觉填充整合为整体信息,完成对事物的认知。

9.物体再认

是指当某个以前见过的物体再次出现以后,把此物体认出来的能力。

包括人的再认;对物体的再认,如猫、脸或玩具等;对几何形状的再认,如正方形;对字母、数字及词的再认等。

这个能力对生字认读、数学题型判断、单词记忆的意义很大。

10.视知觉速度

视觉速度取决于它们眼中的感光细胞捕获周围世界快照的速度到底有多快,以及将这些快照传送回大脑所需的时间。

看一眼猜是什么、躲猫猫等游戏对此意义重大。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宝宝咪呀健康网

Copyright © 2012-2020 宝宝咪呀健康网 版权所有赣ICP备18009975号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友情链接:
健康养生网
叶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