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抱怨孩子有问题,不如教他如何做事(2)

时间:2019-08-05 17:08:00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
扫描关注公众号

陶陶平时也喜欢玩玩具枪,并且他拿上玩具枪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有超能力,可以拿玩具枪去控制对方。两者联系起来看,其实是有共同之处的。孩子打人是在对抗别人对他的约束,本质上也是想控制对方。因此,可以把借助玩具枪发泄怒气作为他需要学习的发泄怒气新方法。

怒气形象化,让他认识到自己的怒气。在他打人时,借助绘本“喷火龙”的形象说:“啊,陶陶肚子里的喷火龙又出来了!”

用游戏的方式发泄怒气。可以用手比画成一把枪,对准他的肚子说:“我要把喷火龙赶回肚子里!”此时,陶陶的努力会显现出来。他会迅速把手变成枪或直接举着枪,喊着:“我有枪,我很厉害!”然后一本正经地等待对方求饶。对方一求饶,他就特得意,怒气也会随着游戏消散了。

就这样,陶陶掌握了新的发泄方式,打人的行为很快就少了。

技能3:学会理解对方的感受

观察:理解对方的感受有难度

理解对方的感受,是同理心的核心部分。孩子与生俱来就有最初级的同理心,即情绪感染。比如,婴儿看到别的孩子哭,自己也会哇哇大哭;2岁的孩子如果看到同伴受伤了,会跑过去关切地摸摸……这种情绪感染是无意识的,是类似“笑”和“打哈欠”一样,可以不经过思考瞬间触发的。

不过,对于2~3岁的孩子来说,因为正处在比较自我的阶段,要求他理解对方的感受,要求有点过高。特别是在复杂的情境中,首先需要在心里重现他人的状况,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他人。

对策:抓住时机,培养宝宝的同理心

既然对于孩子来说,理解对方的感受难度比较大,那么,需要对孩子有合理预期,不要求他迅速掌握,而是将之作为一项长期目标持续培养。

先了解自己的行为对别人的影响。这时需要父母不厌其烦地告诉孩子:“如果你打了别的小朋友,他会很疼,如果受伤了还要看医生,会很难受……”陶陶回应:“知道了。”表明他听懂了这个的意思。

看动画片和绘本,多跟孩子讨论人物感受。陶陶最爱《粉红猪小妹》。第一集《跳泥坑》中有一个情节是,佩奇迫不及待地跳到大泥坑中,令乔治被溅了一身泥巴,乔治立马号啕大哭。乔治为什么哭?经过多次讨论,陶陶理解了:是因为佩奇只想到自己,没有考虑到跳泥坑的意外情况会让乔治难过。佩奇下次跳泥坑前应当想想乔治的感受。那么,和其他小朋友玩时是不是也应该考虑对方的感受?如果遇到争执而打人,其他小朋友是不是既会受伤,还会难过?讨论多了,孩子慢慢也就懂了。

编后:一念之转,育儿焦虑迎刃而解

陶陶打人,只是一个小案例,却也折射出很多育儿路上的酸甜苦辣。陶陶妈说,转变育儿方法之后,陶陶真的有变化,虽然也不敢打包票,从此以后孩子就真的能够每次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过,在整个演练过程后,孩子再遇到争抢玩具或其他冲突时,会控制打人的冲动,确实学习了为人着想,知道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更为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让她把自己从育儿焦虑中释放出来,不断带领孩子获得新技能,走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能力的良性循环之路!

所有的孩子都需要经历麻烦、困难、困扰,才有可能成长。面对孩子成长时表现出的各类问题,父母不妨换个思路,也许就柳暗花明了。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宝宝咪呀健康网

Copyright © 2012-2020 宝宝咪呀健康网 版权所有赣ICP备18009975号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友情链接:
健康养生网
叶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