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让孩子勇敢地面对,理解和倾听不是终点

时间:2019-08-13 11:17:00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
扫描关注公众号

教育孩子需要方方面面,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父母不容易,你可以允许自己的孩子失败,但是不可以让自己的孩子失掉自尊,请让孩子勇敢地面对,理解和倾听不是终点。

在开启我们今天的话题之前,父母们可以跟着我一起先想象一个这样场景。

有一天,你的孩子在学校和老师发生了冲突,原因是老师认为他在课堂上讲话批评了他,而他认为自己是为了解答同学的问题才说话,老师批评自己是不对的,于是在课堂上和老师顶嘴。

老师打电话给你,认为你的孩子不遵守课堂纪律还不尊重老师,并且严重影响课堂秩序,下面就有了三个选项。

做法一:你根据老师的电话上来就批评孩子不应该上课讲话,还和老师顶嘴。

做法二:你询问并充分倾听了孩子讲述,并理解孩子的感受,安抚了他的情绪。

做法三:你在询问并充分倾听了孩子的讲述,在安抚了他的情绪之后,和孩子一起思考课堂上应该怎么做,目前能做些什么?老师的情绪来自于什么?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怎么办?

让我们来看看这三种做法的区别:

第一种做法不但没能解决孩子遇到的问题,反而会造成孩子和老师之间的巨大矛盾,而父母仅仅是把老师的压力传递给孩子。

第二种做法充分理解孩子的情绪,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但对孩子的行为缺乏进一步指导。

第三种做法父母在理解孩子的情绪后和引导孩子理解老师的情绪,并思考目前应该怎么做,以后需要怎么办。这是帮助了孩子,让他有所进步。

你认为哪种最有效?或者,你能做到哪一种呢?

“共情,理解孩子,倾听,感受情绪”是近年来众多讲座和培训中出现的高频词。

我们在体会孩子的情绪,感受他们情感上遭遇的一切。不能不说,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我们已经从毫不顾忌孩子情绪进步到尊重孩子有自己的感受,并且愿意倾听他们的想法。

但,这是目的吗?

理解孩子的感受是为了帮助他更好的释放情绪,但是,当孩子的情绪被释放和理解之后,他的问题就解决了吗?他是否知道下一步自己应该怎么做?遇到相同或类似的问题还可以怎么处理?

孩子在学校与同学老师发生冲突后回来家里,他最需要什么?除了自己的情绪被理解之外,他生气愤怒的潜台词是“请告诉我,我还可以怎么办?”

显然,如果我们只是止步于接纳孩子的感受,是无法给孩子提供足够的帮助。

不管是父母还是老师,我们都需要明白,理解孩子的感受绝对不是目的,而是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基础。

不理解不共情,一是无法和孩子建立沟通关系,二是不能理解孩子所处的困难。但是如果我们把“理解”作为目的,会让我们陷入下一个困境。

首先,在理解孩子情绪的过程中通常父母采用的方法是询问,不断的确认孩子的感受,不断的提问他的情绪。这样,难免会陷入“啰嗦”的循环,让整个谈话变得冗长。

其次,过度的“共情”和“理解”容易让孩子分不清“情绪没有对错”和自己的“行为对错”之间缺乏判断。只限于“自己”的共情让孩子无法理解和体会别人的感受。

最后,情感释放结束以后,孩子应该怎么办?

在每一次冲突中,孩子成长的需要是学会更好的处理问题。这个诉求显然在只有“共情”的谈话中无法得到满足。

而孩子每次愤怒的潜台词都是:“到底我应该怎么做?”

所以,我们才会屡屡经历这样的循环:出现问题—释放情绪—得到理解—再次出现问题。

孩子需要的进步和帮助仍然没有得到满足。父母也会觉得孩子没有进步,同样的问题反复出现。

我通常的做法是,共情是必须的,理解是必要的。但它仅仅占到20%,我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如何帮助孩子找到解决的方法,以及理解对方的情绪,而非停留在自己。

孩子成长的过程需要完成从被理解到理解别人的转换。情绪没有被理解的孩子可能很难理解别人,而情绪总是被接纳和理解的孩子也许止步于被理解,进入自己必须“被理解”的认知。

在我心中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分界线,上濒的大孩子们都知道。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宝宝咪呀健康网

Copyright © 2012-2020 宝宝咪呀健康网 版权所有赣ICP备18009975号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友情链接:
健康养生网
叶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