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发脾气的家长,别再用“软暴力”解决孩子成长问题!

时间:2019-08-14 12:58:00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
扫描关注公众号

大量的儿童心理问题就源于父母不恰当的语言表达而生的误解与矛盾。在持续的“软暴力”环境中,这些心理问题有可能被延续、固化甚至激化。很多被父母忽略的“小问题”就是造成各种家庭关系恶化的源头,从现在开始,你非常有必要在亲子关系上做更深度的研究、学习了。

沟通模式

意识到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暴力沟通,是做出改变的第一步。父母与孩子沟通时的暴力模式,有些较为明显,有些则很隐晦:

1操控

有时父母会说:“你这么不听话,爸妈的心都伤透了。” 这时父母是把自己置于劣势的。

让孩子觉得:是我的行为导致了父母难过,我应该对所有事情负责。

2进行比较

“人家孩子”这种可怕的生物,可能在每个人的童年中都出现过:“你看看那谁家孩子,你怎么就不行!”

暴力沟通不只是打骂,还有可能是让孩子一直身处于比较之下的自卑中。

3强制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便是强者。家长们会有一种使命感/责任感:我是你爸/妈,我的职责就是管教你。

父母常常希望树立一个威严的形象,有些家长甚至以“孩子很怕我,我一瞪眼他就不敢说话了”为荣。

4身体暴力

家长会解释:“我也不想打你的,但你做的太过分了!” 解释自己是因为在情急之下,没忍住,才打孩子两下。

这一切都是暴力的原因,但不能成为理由。

5冷暴力

儿童情感忽视(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即是通常所说的冷暴力,指父母没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回应。

这些或有意或无意的忽视都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并不在乎自己,自己的感受是不重要的。

这些暴力沟通模式可能会给孩子造成严重身心伤害,比如:

退缩、自卑、不愿与人交流;

自我批判、抑郁焦虑情绪增多;

无法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个性和自我被扼杀;

影响学业表现、与同学之间的关系;

成为暴力沟通模式的传递者。

父母们也许常说:“打在你身上,痛在我心里”、“妈妈每次训完你之后都很后悔的”。但是没有反思的愧疚往往会重蹈覆辙。遇到情绪积攒到临界点时,还是会习惯性地使用暴力沟通。面对命令的语气、严厉的训斥、甚至体罚, 即便孩子在当下会因恐惧而显得乖巧,接受批评,但通常也不是心甘情愿的。

这不能让孩子真正的成长、认同并爱父母,反而会招来敌意和更多的暴力。

除了发火,你还能做什么

在情绪激动的时刻,没有什么比一个人的聆听和理解更让人觉得安慰的了,对成年人是这样,对孩子更要如此。以下四个步骤,可以尝试:观察、感受、需要、要求 。

客观观察

观察意味着单纯地阐述观察到的孩子行为,不掺杂任何评判、观点、指责。想要做到客观的观察是很难的。尝试用观察取代评论,会减少很多对孩子的隐性伤害。

感受

生活中可以多尝试用“我感到…因为…”的表达方式与孩子沟通,家长只有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才能真的找到自己对孩子生气的根源。

需要

当孩子回家太晚,父母生气地训斥:“谁让你跑出去玩儿的!以后放学必须马上回家!” 孩子通常会辩解或者反击。但其实父母的需要是“孩子的安全”,然而这种需要并未被直接说出来,因此孩子感到的只是最外层的愤怒,而不是内含的担心。

要求

最后一步是提出具体的请求,但不是命令。对孩子提出要求时,我们通常不说希望他们做什么,而说不希望他们做什么,并且非常模糊、抽象。正确的方法是提出正面的、明确的请求,并且请求越具体,就越容易实现。

以上四点不仅是非暴力沟通的重要原则,也是四个非常具体的、有实际操作性的步骤。不论你是家长还是孩子,想要改善家庭关系,不妨从审视问题的角度开始,真正的爱,是让自己变得更好,然后再给他人传递积极的能量。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宝宝咪呀健康网

Copyright © 2012-2020 宝宝咪呀健康网 版权所有赣ICP备18009975号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友情链接:
健康养生网
叶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