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艺术的孩子究竟赢在哪里?

时间:2019-08-23 10:31:00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
扫描关注公众号
艺术是一种表达能力。但它首先是一种感受能力,不然无从表达。但是,艺术感受和表达的又是什么?

艺术表达的是你的心和这个世界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随着时间、空间、身边的或远或近的人的动作,不断发生着或微妙或天翻地覆的变化。

我们做的所有“有用”的事往往都会有那么一个标准答案,唯独艺术二字永远没个精准。而越模糊越混沌的表达,往往越接近真实。

所以佛曰:“说不得。”

艺术就有这么一种魔力,它说的就是——“说不得”。

我有时觉得很多同胞对于艺术有一种心底里的胆怯。总觉得与那种阳春白雪隔得太远,那是一种不属于自己的生活。就算是把年假全都花费在卢浮宫,也未必真的敢回来说出个一二三。

一开始,我以为这大概和我们从小对艺术教育的缺乏有关。可现在充斥在网络和街头的儿童艺术培训多得齁死个人,真的就能解决问题了?未必。那些培训大多也是换个方式求个标准答案的过程。

中国人最缺的不是艺术教育,而是一颗颗热爱艺术的心。

最后想用朱光潜先生的一段话引出今天的头条文章:

“……艺术的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我以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作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伟大的事业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

艺术不用于影响世界,用于安顿自己

在布拉格的最后一天,我去布拉格国家戏剧院买了一张票,看了一场儿童剧。

那天布拉格下起了阵雨,但并不影响观众的热情。很多孩子是放了学直接来看戏,有两个孩子,甚至还背着上课用的琴,闲来无事,干脆在躲雨的屋檐下拉起了琴。

(看到我作为游客,举起相机,姑娘还对我笑了一下。)

布拉格剧院的仪式感很强,即便是孩子们,也盛装出席,端着没有酒精的香槟,郑重得如赴一场盛宴,与父母们交谈,毫无违和。

(注意,这个女孩虽然还在吃奶瓶,但依然穿着得体,她的哥哥更是西装革履。)

这是一场芭蕾舞,讲述两个孩子的潜意识:一个是老鼠夹,一个是老鼠,他们互相追逐,在梦境里达成和解,学会成长。

戏的象征意义很强,我问布拉格的朋友,孩子们可以看懂吗?

朋友很笃定地回答我,当然,看戏是孩子们生活的一部分。

(我在布拉格老城广场偶遇的一场街头表演,表演在这里是常态)

布拉格最美的,不是走过路过的哥特式教堂和巴洛克式的圆顶。

而是那些在各种美术馆艺术馆专注看展的少年。那个在市民会馆里,一杯夜咖啡便能彻夜不眠的青年,那个在街角随意拨着吉他唱波西米亚民歌的中年人。

他们都让我相信,这座城市的艺术魅力并不在于这里诞生了卡夫卡和米兰·昆德拉,而在于这里的每个人。无论是在孩童的世界,还是成年人的世界里,都可以去做自己的米兰·昆德拉和卡夫卡。

而且,它无需向世界证明。因为这份感悟如此私人,不用于影响世界,只用于安顿自己。

文盲不多了,美盲挺多的

在以建筑之美闻名的布拉格,我想到有一次,美学家蒋勋带着某电脑品牌的创始人施振荣去希腊看阿波罗神殿。

走了几个小时的山路,大家都很辛苦。到达目的地后,施振荣一脸错愕:“我们走了那么多山路,难道就是来看六根柱子,还有三根是断的?”

蒋勋说:“施先生,你一路上说要创造自己的品牌,什么叫品牌?如果阿玛尼是品牌,香奈儿是品牌,那么这个柱子就是希腊两千年的品牌。”

施振荣说:“走几小时山路,难道就为了拍张照?”

施振荣觉得,这太不划算了。

蒋勋不再回答。

看见艺术,拥有艺术,不等于懂得艺术。

希腊柱子背后挺立着的是宝贵的历史,珍贵的创造,是无数人的信仰和踏破时光而来的人类情感的共性沉淀。

这一切,说出来,只是一句话;感受到,却是一束光。

不要觉得那束光跟我们没有关系。

穿着美的衣服,有的人只是为了炫耀;“另一种人”,懂得这是一种自我约束,是为了接近体面。

装修一座房子,有的人匆匆挂上最贵的名画,看上去却像样板间。“另一种人”,随便搭配却充满自己的味道,让家成为灵魂栖息的表达。

听到一首歌,有的人满脑子只有音乐家的绯闻。“另一种人”,莫名流下眼泪,内心一个大困惑,就此解脱……

“另一种人”,都是懂得这束光的人。

我们的每一个行为和细节,皆为平生艺术教育相加的最终结果。

吴冠中曾说:“如今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是美盲很多。”

艺术从来不是艺术本身,是整个人生观

前几天,我去刘烨的妻子安娜的工作室做客。我们聊了很多,最多的,是艺术。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标签

幼儿教育 教育反思

宝宝咪呀健康网

Copyright © 2012-2020 宝宝咪呀健康网 版权所有赣ICP备18009975号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友情链接:
健康养生网
叶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