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喜欢被管教,你就不“管”了吗?!

时间:2019-08-13 11:15:00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
扫描关注公众号

提起管教这个词,很多人都以为作为被管教的对象,孩子肯定是讨厌被父母管的。因为人的本性都是向往自由的,能够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干什么多好啊,谁愿意被别人管着,即便这个人是父母。

孩子一岁以后,父母逐渐把注意力从屎尿屁转移到教育上,然后马上就遇到了Terrible Two这个特殊的阶段。刚开始,每一次的管教都会带来激烈的反抗,其惊心动魄程度仿佛是熊孩子在摇旗呐喊,要为反对独裁的自由而战。

初为人母的我们,在刚开始行使父母的管教权利时,在如何把握尺度方面总是有点犯嘀咕,自己是不是真的太专制?这样会不会限制了他探索的欲望?

在我们心中,管教必定是和快乐对立起来的,甚至是和自己的孩子对立起来的。

你是这样认为的吗?那今天一帆要告诉你,NO!其实孩子内心深处也是需要我们的管教的,他们有时候哭闹、发脾气,恰恰就是希望得到大人的管教。

我先讲两个壮壮的例子(可怜的壮壮,又被我拿出来当反面教材)。

平时我会控制他看电视的时间,所以能看动画片的时间不多,如果有机会看,肯定是全神贯注不愿意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情节。

有一天,他正在专心致志地看《小猪佩奇》,然后我发现他一边看一边在茶几旁边着急地走来走去,当妈的掐指一算就知道他想尿尿了,但是又舍不得把动画片暂停。

我赶紧拿起遥控板按了个暂停键,呵斥他:快尿尿去!他哼了一声以示不满,然后迅速地跑去洗手间了。

另一件事情是关于睡觉的,基本上他的作息时间比较有规律,每天讲完睡前故事就准时关灯睡觉。但是前两天我感冒了,感觉特别疲倦,就偷了个懒,洗漱完后把火火兔丟给他,让他听故事睡觉。

前两天,他听到10点过还抱着火火兔在床上翻滚,我强制性地拿过来关了,他看了态度坚决,很快就自己睡着了。

第三天,我哄完涵涵就洗衣服去了,等我再进卧室已经10点过了,他看我进来,揉着眼睛带着哭腔说:“我眼睛都睁不开了!”我一听,哭笑不得,把火火兔拿过来关掉:“困了还不早点睡觉!”

谁知,他却呜呜地哭起来,大概哭了两分钟,就自己睡着了。

这两件事情让我发现,壮壮是在等着我去管他,等我去拿遥控板按个暂停键,等我去把火火兔拿过来关掉。

虽然我管他的时候他也会反抗,但更多的是踏实:总算有人来管我了!他带着哭腔说自己困得眼睛都睁不开了,一层意思是懊恼自己明知道对错,又无法自控的无力感,另外一层意思是抱怨妈妈为什么不去管他!

2至3岁的孩子,相对于成人来讲像个半自动装置。他们有了一定的是非分辨能力,也具备了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在他内心有了道德警察的雏形。

但是,这个道德警察太软弱,常常压不住孩子内心熊熊燃烧的原始欲望。这个时候,就需要借助外力了,需要父母在旁边给他们踩个刹车,摁个暂停键。

我们成年人,也是需要借助法律法规来约束我们的行为。比如交通条例禁止酒驾,刚开始我们是抱着害怕被交警抓住的心态,喝了酒不敢开车。要过很长的时间,我们才会把“喝酒不开车”内化成自己的行为准则,即使知道肯定没有交警查,喝了酒也不会开车。

自控力的训练需要一个漫长又艰难的过程,成人尚且如此,要让孩子从一个只知道追求快乐的小动物,蜕化成知廉耻懂节制的社会人,更是如此。

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直到五六岁,孩子才会把各种规则逐步内化成自己的道德感;到十岁左右才会在孩子的人格中稳定下来;在青春期的最后阶段,才能完全不借助于外在权威的力量,做到真正的自控。

因此,称职的父母,在孩子尚没有形成自控能力之前,都会自觉充当他的外部控制系统。这个时候父母的角色有点像学车时的教练,坐在副驾上观察周围情况,遇到危险及时踩刹车。虽然我们学车时觉得有人在旁边絮絮叨叨很烦,但是一个有原则、有责任心的教练才能带给我们安全感。

管教,不仅是父母的权力,更是父母的义务!

相信大家经常会发现一个现象,有时候孩子就是心情烦躁、故意在家里找茬。比如抓爸爸的眼镜,生气地大喊大叫,乱扔玩具。遇到这种情况,大多数爸爸的金句:“我看这小子今天就是欠揍,打一顿就老实了!”

其实这句话不全错,对了一半,孩子有时候就是“欠揍”,他们想要获得一些惩罚来抵消自己之前做过的一些不良行为。有的孩子心中有个精心设计的账本,当他在“罪过”一栏欠下的债务足够多,就会引起他内心的烦躁不安,于是试图用“惩罚”一栏的数字来抵消。于是他会故意用各种行为激怒父母,等到父母最后生气地打骂了他,才会觉得心安。

那么爸爸金句的后半段“打一顿就老实了”为什么行不可取呢?让我们来设想一个三岁男孩的心理历程:

小明白天干了不少“坏事”,从他有限的规则意识里,其实知道自己的做法是不对的。但是由于缺乏自控能力,父母也没有及时制止,还是做了几件“不对”的事情。临睡前,小明觉得心情很烦躁,为自己白天的行为感到不安,于是在洗澡时故意不配合试图激怒妈妈。最后,妈妈果然生气了,大声吼了小明,还伸手打他屁股。小明哇哇大哭,所有的不安、委屈全部通过哭声释放出来了,心里一下子觉得踏实了:“我确实干了一些坏事,但我现在已经受到惩罚了!”

于是,第二天,小明又接着抢玩具、推人,反正错误可以用惩罚来抵消嘛。

大家发现了吗,用“打一顿”来管教孩子有什么问题?孩子用各种调皮的行为换来一顿打——一顿他渴望已久的打。然后,他内心关于事情本身的内疚感消失了!所以,打孩子不利于帮助他形成真正的规则意识和是非观念。

所以,当我们越是发现孩子在故意找打,越不能打,而应该寻找行为背后的原因,采用一些其他的惩罚措施,让他保留内心的内疚感,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意识。

父母恰当的管教,坚定地执行规则,不会限制孩子的自由,反而能给他安全感,从而更放心大胆的探索。这就好比孩子在床上蹦跶,我们总是担心他掉下来,会限制他往边上滚或者跳。可是如果给床安上床栏,没有后顾之忧,孩子反倒能获得更大的自由。

其实,在我们考察孩子的行为表现的时候,孩子也在考察父母。他们会观察父母是否能坚定地执行规则,是否对自己的错误行为及时作出反馈。

当他觉得自己的错误行为没有人管的时候,其实内心是不安的、烦躁的,是缺乏安全感的。聪明的父母们,你GET到了孩子的信号了吗?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宝宝咪呀健康网

Copyright © 2012-2020 宝宝咪呀健康网 版权所有赣ICP备18009975号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友情链接:
健康养生网
叶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