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绝不是为了培养顺从和乖巧(2)

时间:2019-08-14 10:51:00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
扫描关注公众号

父母需要帮助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允许孩子的依赖和自我,耐心陪伴引导。同时利用规律的作息、稳定的环境和明确的规则,来帮助孩子。

当孩子自己适应好了,或者探索累了,自然会不那么反抗。

  • 拥抱孩子的情绪,充分共情

  • 面对孩子不定时爆发的情绪宣泄,父母不应该只关注孩子的行为,比如哭闹、打人、咬人、打滚、撞头等,更应该关注的是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情绪感受。

    究竟孩子为什么会如此难过或者愤怒?

    是什么引发了孩子这样的感受?

    是事情不顺利引发的挫折感?

    教育的目的,绝不是为了培养顺从和乖巧(2)(图1)是父母没有及时回应引起的焦虑感?

    是需求被拒绝的对抗?

    还是能力与预期不一致产生的烦躁?

    安静地陪伴孩子、轻抚后背、拥抱孩子、亲吻孩子,都是表达父母接纳他的感受的很好的方式。

    如果只是一味地阻止孩子和责骂孩子,孩子感受到的是被拒绝,他会觉得自己这样感受是错误的。

    当她被看到、被听到、被允许的那一刻,孩子的情绪就会慢慢回落,破坏性的对抗性的行为也会慢慢停止。

    有些妈妈说,当她们开始拥抱孩子,一开始孩子是挣扎的、拒绝的,慢慢地即便妈妈什么都不说,孩子便慢慢停止了哭泣。

  • 放下自己的控制欲

  • 孩子的情绪也会引发父母的强烈对抗和情绪绑架。

    因为我们感受到被胁迫被控制,“孩子与我作对”、“孩子居然反抗我”,这样的心态其实就是妈妈们感受到了被控制。反过来让我们急于去压迫控制局面,以显示自己的权威。

    比如,孩子过一会儿情绪好了,他需要安抚和拥抱,而我们不肯安抚,还美名其曰坚持原则,其实是变相在惩罚孩子。

  • 与孩子互动要有方法

  • 描述问题细节

  • 比如孩子和别的小朋友玩耍,孩子被推了一下,很伤心。这个时候妈妈可有说:

    “宝贝儿,我看到XX推了你,你很不舒服,对吗?”

    客观的描述问题,会帮助孩子去面对和理解事情的发生。

    之后再去安抚孩子,他感受到的是妈妈认同我现在的情绪状态。

  • 用指令要简单易懂

  • 比起唠叨,简单明确地和孩子说,“吃饭咯” “数10下我们就出门啦”。

    在这一点上和激励老公做家务一个道理,语言明确,指令清晰,这样孩子才能更明白我们的意思。

  • 让孩子明白你的感受

  • 把你的感受告诉孩子,是很有效的方式。

    比如,你可以这样告诉孩子,“宝贝儿,妈妈看到你的玩具撒了一地。我喜欢干干静静的地板。你能帮妈妈一起把它们送回家吗?”

  • 给孩子写便条

  • 可以在门上贴“随手关门”,或者在绘本架旁贴上“请放回原处”,很多孩子即便看不懂,也会要求家长将便条上的内容讲给他们听。

    这样也可以很好地和孩子表达我们的期待和要求。

    还有一些妈妈制作“情绪温度计”的图表,告诉孩子“妈妈生气到这里了哦”,孩子也会很开心地理解妈妈的情绪状态。

    有的家长会说,遇到孩子做的事情真的很出格,难道也接纳和理解吗?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我们可以去限制孩子的不合理、不安全、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所有的感受都是被接纳的,但某些行为必须受到限制。

    比如看到兄弟相争,弟弟抢了哥哥玩具,哥哥打了弟弟,我们可以和哥哥说,“我看得出来你很生弟弟的气,但是要说出来,告诉他,而不是用拳头解决。”

    无论何时,在教育孩子之前,我们都应该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其实,没有不乖的孩子,也没有那么多的行为偏差,只有没被倾听的需求,只有没被回应的呼唤。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宝宝咪呀健康网

    Copyright © 2012-2020 宝宝咪呀健康网 版权所有

    易优模板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友情链接:
    健康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