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各民族姓名的融合(2)

时间:2019-09-17 15:14:00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
扫描关注公众号

  如阿里侃改姓何,抹鲁姓孟,呵不答姓田,兀颜姓朱等等。除此以外,汉姓中已有的姓氏如毛、元、术、秦、黄等28姓均被女真族和其他的少数民族融合。

  中国历史上首先由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是元朝。元代是蒙古族当权,统治权奉行“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的政治。元初,国人分为四等,汉人地位最低,为了改变卑下的地位,许多汉人纷纷改叫蒙古名。

  清代学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就讲了这方面的情况,他说:“元时汉人多作蒙古名者,如贾塔尔琛,本翼州人;张巴图,本平昌人;列哈喇布哈,本江西人;杨朵尔济,迈里古思,皆宁夏人……高寅子名塔失不花,皆习蒙古俗也。”

  在元后期,在蒙古统治者改用汉法治国的同时,蒙古人、色目人均以改为汉人姓名为时尚。如《元史·赵世延传》云:“赵世延,字子敬,其先蒙古族人。”又如李庭瑞、丁鹤年皆为异族汉名。

  元代大文学家贯云石,亦是元代大将,色目人阿里海牙之孙等等。到元朝行将灭朝时,蒙古人、色目人更是纷纷“其存者皆从汉姓。”到了明代,朱元璋和他的后继者大赐外族人以汉姓名。

  如薛斌“本名脱欢,洪武中归附,赐姓薛。”李贤“初名丑驴,鞑靼人,元工部尚书,洪武十二年来汉,通译书,太祖赐以姓名。”

  其时一批著名将领如胡大海、沐英、丁德兴等,都是少数民族人。另据史载:1372年,湘西少数民族的土司勾结爪哇、硫球使臣叛乱,朱洪武任用附明之南北疆总督、维吾尔人哈巴十挥师平叛。

  哈巴十不负众望,冲锋陷阵,翦除国患。朱元璋乃赐其姓翦,名巴士。翦巴士长期驻守株木山,繁衍子孙,均以翦为姓,现代史学家翦伯赞即其后。

  后朱元璋下诏禁止外族人使用原来的姓名,都得改用汉族人的姓名。于是,许多少数民族人纷纷将其复姓改为单姓,向汉文化认同。如呼延改为呼、乞伏改为讫等。

  藏缅族原有的文字联名之文化传统,随着明将兰玉、沐英的征服大理,渐渐变化乃至消失。傣族本无姓氏,明统治者赐其贵族以刀姓,傣族从此开始迈入了姓名史。

  明朝时有菲律宾国王入朝中国,病死途中,子孙留下守丧,改姓安、温等。明末吴三桂引满人入关,满族贵族得以在北京建都。为防止满人汉化,统治者禁止满人用汉字取名,只准用两个字,不能多用,也不得用汉姓。

  据传,嘉庆皇帝一次发现题本中有人叫三个汉字的名“清永泰、和坤保”,当即改为“永泰、和保。”同金人一样,限制满人使用汉名的“始作俑者”又最先反戈一击,八旗子弟中地位最高的八姓在清朝首先冲破“满人不得使用汉姓”的禁令,改多音节的满姓氏为单音节的姓氏(汉姓)。

  如瓜尔佳氏改姓关、马佳氏改姓马、索罗氏改姓索、齐佳氏改姓齐等。上行下效,其他如完颜、叶赫那拉等跟着改为汉姓,弄得清皇族不得不“俯就之”,改爱新觉罗姓为金姓,以赶上形势。

  皇族姓名如此,一般满人的姓名就更不必说了,如曹雪芹、舒庆春、罗常培已是地地道道的汉名了。清末,洋人用枪舰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

  传统的汉民族文化在血火的洗礼中,在与外来文化的激烈冲突中阵痛、裂变,发生了崭新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人名中,即人名原有的浓厚封建礼教色彩被外来的思想观念冲淡了。

  “五四”以后,一些知识分子常以“乔治、约翰、玛丽”等为名。曹禺的话剧《日出》中有个留学生曾说:“在国外我叫乔治张,在国内我叫张乔治。”

  如此类似的如赵梦蕤、洪煨莲、符保罗、陈彼得等,均是异邦文化与汉文化结合的标牌。除文化的影响之外,婚姻也是促进人名民族历史融合的又一润滑剂。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各民族间联姻十分普遍,反映在人名系统中如傣族的“固”、“刘”,是由汉傣通婚出现的;乳源县瑶族的“冯”姓是汉男与瑶女结合的产物;连山瑶族的“谢、韦、覃”等姓也是汉族男子做了瑶族女子的“招郎婿”后孕育的后裔。不论有意无意,姻亲关系实在是推销姓氏文化的最好手段。

  人名系统反映了华夏各民族间盘根错节的融合及民族文化间的冲突。因此华夏各民族的姓名更是层出不穷,姓氏文化极为丰富。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标签

姓名 融合 华夏

宝宝咪呀健康网

Copyright © 2012-2020 宝宝咪呀健康网 版权所有赣ICP备18009975号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友情链接:
健康养生网
叶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