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理学大师罗杰斯的方式,看孩子

时间:2019-08-12 16:40:00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
扫描关注公众号

实在管不住了,我就动手打了他。管倒是管住了,可把他打怕了,再也不肯跟我睡了。

我知道这个办法不好,可是当孩子是在管不住时,我真不知道还有别的什么办法可以让他听话。”

其实,在育儿问题上,爸妈们可以学习一下著名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的方法,用罗杰斯的方式看孩子。

TIP:罗杰斯是谁?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代言人。他极其重视自我成长的潜能,所以无条件地把来访者看作具有自我价值的人,坚信他“能够用更加成熟的方式,重新组织他的人格,组织自我与生活的关系。”

罗杰斯一直致力于让每一个人过上“以人为中心”的生活。在这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的眼里,人格和行为是不可分离的,每个人都值得尊重和关注。

▌每个孩子都是有正向的潜能,父母应对孩子“无条件积极关注”

每个人都有自我成长的正向潜能,这是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的核心。孩子刚出生时,并没有“自我”概念,随着与他人、环境的相互作用,慢慢将自己与非自己区分开来。

当最初的自我概念形成后,孩子的自我实现趋向便被激活了。在自我实现的驱动下,孩子会在环境中进行各种尝试,并不断地积累经验。

通过自身机体自动评价过程时,有些经验会使他感到满足、愉快,有些即相反。满足愉快的经验会使孩子寻求保持、再现,而碰到不满足、不愉快的经验,孩子便会尽力回避。

在孩子寻求积极的经验中,有一种体验是受他人的关怀或者尊重而产生的,罗杰斯把这种体验称为“正向关怀需求”。孩子的这种“正向关怀需求”的满足完全取决于他人。

然而,他人(尤其是父母)的关怀和尊重通常是有条件的——根据孩子的行为是否符合其价值标准、行为标准来决定是否给予关怀和尊重。这些条件体现着父母和社会的价值观,罗杰斯将这种条件称为“价值条件”。

孩子不断地通过自己的探索体验到这些价值条件,并不自觉地将这些本属于父母或他人的价值观念内化,变成自我结构的一部分。

渐渐地,孩子在评价一件事情时,不是通过自我感受,而是以自我中内化了的社会价值规范为标准。而当经验与自我之间存在冲突时,孩子就会感到自我受到威胁,因而产生焦虑。

譬如一个本来很普通的孩子,但是他的父母一直通过暗示、鼓励,认定他以后会了不起。这个孩子将这个观点内化,最后就会真的脱离平庸。

所以,父母对于孩子的欣赏、鼓励、认可,就是这样发生作用的,是有意义的。

而如果只是将目光放在短期效果上,例如在孩子不听话时把孩子暴打一顿,或者狠批一场,孩子可能表面上会立马变乖了,但是这种不当方式却从根本上认定孩子“坏”,这会让他失去变得更好的机会。

他们可能通过说谎、拒绝、叛逆行为(不确定)等来对经验进行加工,以求意识水平与自我相一致。

因此,父母和社会应该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而不是有条件的关注。

换句话说,不管孩子说什么,不管他做什么,只要是在规则范围内的,都认为是对的,是好的,因为每个孩子都有正向的潜能。

父母需要做的,就是为孩子提供这样一个激发潜能的环境。

▌正面与负面的条件式育儿方式都有害,只是形式略有不同

看到这里,经常阅读积木育儿微信文章的爸妈们可能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嗯,在我的文章中,曾多次提到。

最早提出“无条件积极关注”这个概念的是罗杰斯,他在“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中,将其看作重要前提。

针对罗杰斯的这个理论,国外有一项调查,对象是九年级学生。

研究者精心地将“孩子在听话时得到赞许”与“当不听话时较少得到接纳”严格区分开来。这两项研究发现,正面与负面的条件式育儿方式都有害,只是形式略有不同。

正面的条件式育儿方式有时能够使孩子在学习上更努力,但也会使他们感到强烈的“内在强迫”。负面的条件式育儿方式,除了使孩子反感爸妈,连短期效应都没有。

这项调查告诉我们,从长远来看,不论是在孩子达到爸妈期许时给与表扬,还是在做错时给与惩罚,二者都是条件式育儿方式,都不能很好地帮助孩子成长。

可以说,有很多爸妈对孩子的关注都是有条件的。

比如,孩子考了满分,便给出极大的兴奋反应;而当孩子考试失常的时候,就立刻一副冷漠的表情,甚至还加以棍棒,恨铁不成钢。

还有些爸妈总会拿自己孩子的缺点与别人家孩子的优点做比较,想以此激励孩子——“你看,谁谁谁就……你怎么就学不会呢?”

殊不知,这种方式养大的孩子,特别容易自卑,偏于敏感执拗,容易在乎外界评价和有无获得实际的“成功”。

因为父母在用这样的回应告诉孩子:只有在你表现好的时候,只有你成功的时候,我们才是爱你的;我们对你的爱是有条件的。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宝宝咪呀健康网

Copyright © 2012-2020 宝宝咪呀健康网 版权所有赣ICP备18009975号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友情链接:
健康养生网
叶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