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管不住自己?(培养自律性的科学好方法)(2)

时间:2019-07-19 10:37:00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
扫描关注公众号

我曾听过一些家长诉苦:我每天都得守着我的孩子做作业,如果我不在他身边守着,他要么就是发呆,要么就去玩儿别的,总之,别指望他能在睡觉前完成家庭作业!

我想,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更需要反省的是我们家长自己。一个孩子,只有在长期缺乏自主权的情况下,才会养成依赖型人格。在家长的包揽和控制下,孩子养成了凡事依靠别人做主的习惯,小到做作业,大到人生决策。

【家庭小锦囊】我们理应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权,让他们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习惯,甚至,让孩子多多参与到家庭事务管理中,也能够增强他们的“自由意志”,提供给孩子更多自己做主的机会。比如:每天让孩子自己整理书包;引导孩子按照事务优先排序法分配自己的时间;尽可能的从小事上给孩子提供做决定的机会,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和衣服等;在家庭决策上听取孩子的意见,如果他们有还不错的建议,不妨欣然采纳……

有父母做榜样的孩子自律性更好

研究发现,父母的自律能力差,会导致孩子的自律能力低。试想,躺在沙发上玩手机的父母呵斥孩子赶紧去看书学习,孩子会怎么想?身教的效果永远大于言传,如果希望孩子具有良好的自律性,就要给他塑造一个利于自律性生长的家庭环境,也就是说,从我们自身做起。

父母对孩子自律性的影响还体现在孩子安全感的获得上。一些实验表明,0-3岁时期安全感的得到与否能够预测个体6岁以后的自律性,获得足够安全感的孩子更有可能在长大后自律。这一点不难理解,缺乏安全感的人是不自信的,对于长远的目标他们缺乏必要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意志力,只能着眼于当下,而一个自律性高的人,往往能够为了更长远的目标放弃眼前利益。

【家庭小锦囊】我们应该提高自己的自律性,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并在孩子年幼时供给他足够的安全感。

4

返场赠送两个实操小技巧

我们还有一些小技巧送给大家,家长可以用这些小技巧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效提高自律性。让孩子更顺利的实现自律性训练。

注意力分配策略

在“棉花糖测试”中,研究人员观察到那些能够控制自己的孩子选择了一个好办法:“有策略的分配注意力”,比如有些孩子会遮住自己的眼睛,有些开始在房间里玩游戏,假装棉花糖不存在,他们把注意力投入到其他事情中,暂时遗忘了棉花糖,由此成功的控制住了自己。相反,另一些孩子,一边死盯着棉花糖,一边不断告诫自己:“我不能吃,我不能吃。”结果,很快就失败了。

所以,在孩子面对诱惑时,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引导他学会注意力分配策略。比如:当孩子需要集中注意力学习时,尽可能的让他进入到安静环境中,并将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收起来,能够帮助他集中精力;当孩子特别想要吃甜食时,我们可以引导他去玩一些有趣的游戏,将注意力转移。多一些这样的训练后,孩子就能够掌握并开始自行使用这个策略,能有意识的让诱惑离开自己视线,从而进一步离开自己的思绪。

让目标“可视化”并为孩子完成每一小步目标庆祝

假设我们是马拉松赛跑的选手,当我们死盯着遥不可及的终点,会觉得这段路程十分艰难。但如果我们将当下目标设置为八千米,在抵达目标地时给自己一些奖励,比如稍作休息或补充水分,然后再继续完成下一阶段目标,这种方式反而能给人信心,让整个长跑过程显得更为轻松。

孩子也一样,在面对一个长远的目标时,难免有畏难情绪,如果我们帮助其将长远的目标拆分,把分期目标的每一个方式和步骤做成计划,写下来,成为“可视化”目标,就可以减轻孩子的畏难情绪,让孩子有信心用意志力实现这些目标。当孩子完成一个阶段的目标后,需要庆祝哪怕是很小的成就,因为,庆祝这种仪式,其实就是一种“延迟的满足”,是对所付出的努力的一种肯定,本身就是“自律”的体现。

其实,没有一个孩子天生就能管得住自己。

每当我们想对孩子大吼一声:“你怎么就这么控制不住自己呢?”,一定要先听听科学家的说法:掌管个体注意力、控制力的前额叶皮质是逐步发展的,它的发育将从孩子出生一直逐步持续到青少年期甚至成年期,也就是说,人的自律性是会随着年龄增长和大脑功能的完善而不断发展的。这说明孩子现阶段的自律性不高并不代表未来自律性差。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标签

行为习惯

宝宝咪呀健康网

Copyright © 2012-2020 宝宝咪呀健康网 版权所有赣ICP备18009975号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友情链接:
健康养生网
叶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