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了错,什么样的批评才不是伤害?培养品行端正小孩的正确打开方法(2)

时间:2019-07-30 21:22:00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
扫描关注公众号


(Alicia Stephen)

羞耻是一种认为“我是坏人”的感受,但内疚是认为“我做了一件不好的事情”。羞耻是对核心自我的一种消极判断,其结果是毁灭性的:羞耻让孩子感到自己渺小无用,他们的反应是猛烈的攻击目标,或完全逃避这种状况。相反,内疚是对行为的消极判断,可以被好的行为所弥补。当孩子感到内疚,他们往往会感到懊悔和遗憾,同情他们所伤害的人,并想要改正。 在一项由心理学家Karen Caplovitz Barrett牵头的研究中,家长们在家里评估幼儿体验羞耻或内疚的倾向。幼儿得到一个布娃娃,布娃娃的腿在他们独自玩耍时掉了。有羞耻倾向的孩子回避研究者,并不会主动承认自己弄坏了玩偶。内疚倾向的孩子更愿意修复玩偶,接近研究人员并解释发生了什么。感到羞耻的幼儿是逃避者,而感到内疚的幼儿是修正者。 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友善,我们需要在他们犯错的时候教导他们感到内疚而不是羞耻。在一篇情绪和道德发展的研究综述中,心理学家Nancy Eisenberg表示,在父母表达愤怒,收回他们的爱,或试图通过惩罚威胁来树立自己的威信时,羞耻情绪产生了:孩子们也许会开始认为自己是坏人。害怕产生这种效果,有些父母从来不惩罚孩子,这会阻碍孩子发展出坚定的道德标准。 纠正孩子的正确打开方式

对待不良行为最有效的反应是表达失望。通过Eisenberg教授和David R. Shaffer的独立研究,通过表达失望,并解释为什么这种行为是错的,会如何影响到他人,以及他们怎样能修正这种状况,家长们可以培养出关心他人的孩子。这让孩子们能形成评判自己行为的标准,建立起对他人的同情心和责任感,以及道德认同感,有助于孩子长成乐于助人的人。表达失望的妙处在于这传达了对于不良行为的不赞同,以及更高的期望和改进的潜力:“你是个好孩子,但你做了不对的事情,并且我知道你能做得更好。”


(Goodreads)

批评不良行为和称赞良好行为同样力量强大,培养慷慨的孩子要做的不仅仅是等待机会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反应。作为父母,我们希望积极主动的向孩子传达价值观。但是许多家长用了错误的方式。 在一项经典的实验中,心理学家J. Philippe Rushton给140名赢的比赛的小学和中学的孩子发放代金券,孩子们可以自己占有或者分享给一个贫困的孩子。他们首先观看一名老师或自私或慷慨的玩游戏,然后听老师向他们宣扬索取或给予的价值,或什么都不说。成年人的影响是显著的:行动胜于雄辩。宣扬的说辞并不会带来什么差别——当孩子看到成年人自私的行为之后分享的代金券更少,无论这个成年人口头上宣扬的自私或慷慨。当成年人表现慷慨时,无论之后是宣扬慷慨还是什么都不说,孩子都给出同样多的代金券——他们给出的比平常多85%。即便成年人在行为慷慨之后,发表宣扬自私的言论,孩子仍然给出比平常多49%的代金券。孩子们学习慷慨大方的方式,并不是通过听他们的榜样说什么,而是观察他做什么。 为了研究这种示范效应是否会持续,两个月之后研究人员再次观察孩子们玩同样的游戏。行为模范或宣言是否会影响孩子的行为,以及他们是否在时隔两个月之后依旧记得? 那些观察老师给予,但之后老师什么都没说的孩子表现最为慷慨。两个月后,这些孩子,比那些观察老师给予也听过说教的孩子,给出的代金券多31%。这项研究传达的信息非常清晰:如果你自己表现不慷慨,那么说教在短期内并不会有帮助,从长远来看,说教的效果比给予之后什么都不说要差。

人们往往相信个性导致行动,但是当谈及培养一个慷慨的孩子,我们需要记住,行为同样也塑造个性。就像心理学家Karl Weick常说的:“如果我没有看过自己做了什么,我怎么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如果我没看到自己走到什么地步,我如何能知道自己的价值?”

翻译:NPC

翻译自:纽约时报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标签

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

宝宝咪呀健康网

Copyright © 2012-2020 宝宝咪呀健康网 版权所有赣ICP备18009975号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友情链接:
健康养生网
叶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