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真聪明”是句伴随一生的魔咒:她们是怎样被这句夸奖捧杀的。

时间:2019-08-11 16:14:00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
扫描关注公众号

唉这就奇怪了,小时候连连环画红军叔叔都是夸放牛的二嘎子:“真是个聪明的孩子”的哟!咦?近十年我们才从“批评教育”进化到“赏识教育”,怎么这么快,连“赏识教育”都不流行了吗?

今天就来看一个娃被这句“聪明孩子”魔咒捧杀的故事和思索。

PS:昨天文章评论炸出了好多清华北大藤校学霸留言,看到粉丝那么猛料,DrBing整一天牙好胃口好吃嘛嘛香,还一口气上五楼呢。

正文

【作者】孟书子 ,杜克大学经济学本科,哥伦比亚大学teacher college 心理学系研究生

1月27日,耶鲁大学数学系20岁华裔学生王璐畅,跃过金门大桥栏杆自杀身亡。


一座表征自由与希望的建筑,成了自杀圣地

此前,有“MIT才女”之称的郭衡自杀,曾引起广泛讨论。她的人生履历只能用辉煌等词来形容,但仍选择了不归路。2012年10月26日,28岁的郭衡在剑桥市的公寓上吊自杀。


颜值超高的“MIT才女”郭衡

听到新闻时,我正在公车站无聊地翻手机。曼哈顿的灯光已经开始照耀在这个世界都会的每个角落,这是纽约一个平凡夜晚。

多么优秀的女生:才28岁的她已获电机工程学士,曾在华尔街工作,进入MIT,明年就能毕业。她的遗书却声嘶力竭地哭诉“除了中文,我没有任何优势”。

刚开始的时候,我曾和她一样,想要意气风发的冲刺华尔街叱咤风云。大二结束的时候,我也曾和她一样,筋疲力竭,觉得前路灰暗。她说: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面对比自己优秀百倍的同学,她没有立足之地。

也许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但:

吃掉我们的不是这个世界

而是我们自己

“你真聪明” 一生的魔咒

从小我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 “这真是聪明!” 如果说聪明二字在我的小学,中学年华是良好的祝愿,从高中到出国,它摇身一变,变成了甩都甩不掉的魔咒。

当今的发展心理学在谈及教育小孩的时候,也非常忌讳这两个字。这个目标阻塞了家长们的视野,也给孩子内心施加了压力。

我的妈妈是一个很智慧的女人。小时,妈妈为了让我自信一些,她告诉我我是个聪明的孩子,热切的眼神20年来从没变过。小时候妈妈借助钓鱼游戏教我认字,看到我迷《还珠格格》就鼓励我读清朝史。迷上《哈利波特》,她就走遍书店,最后在北京买来最新版。大陆还没有译本的时候,我已经拥有了台湾版。我对《哈利波特》进一步迷恋,妈妈就鼓励我去念英文版。

“聪明”这两个字在小学的时候让我自信无比,我坚信我可以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成功的启蒙的确让我在小学的时候游刃有余。初一搬到大连。中考只考了188名,顿时哭成泪人。后面的几次考试,我一口气冲到19名。幸福随着我再一次搬家又一次烟消云散。我考进四中,又垫底了。好在四中很人性化,从来没有公开朗读过我那惨淡的排名,都是发小纸条。我又开始咬牙奋战,第二年,我又排在前20。

这个故事,其实很悲伤。它并不是对奋斗的讴歌。

一开始,我的所有动力都来源于:我很聪明,我应该比别人厉害才对。但这个逻辑,一定会在强手如云的世界里漏洞百出。美国,就是我的第一个滑铁卢。

比不过别人=世界末日

如果说在中国我一直是个站在聪明者队伍里的幸运儿,来美国念书的最初两年,我又幸运的倒下了。杜克大学是全美第八名的学校,金发碧眼活力四射的美国同学,和各个国内高中的尖子生,组成了我的炼狱。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学习差,不会玩。。。慢慢的我的心理压力让我开始怀疑一切。

这是我们的教育系统带给我们的印记。从教育的开端就被注入了竞争的思想,在激烈的一轮轮竞争中,我们对自己的定义也变成了一个数字。孩童对于“聪明”的理解,和对“天才”的理解差不多:“聪明的人总是不费吹灰之力,不用付出努力,天才一旦用功便超人一般。”

如果说在当今中国教育的道路上,被排名,被卷入竞争是不可避免的话,那么我们家长能做的便是引导孩子,让孩子具有正确的归因能力:对事不对人,并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评价。

强迫性竞争人格

斯坦福心理学家C. Dweck表明:从小被夸奖聪明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表现出强烈的竞争意识(强迫性竞争人格)同时,他们也更容易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不接受任何挑战。原因是孩子们因害怕失败了,别人会怀疑自己不聪明,选择不尝试可以给自己留一条退路。而从小接受“对事不对人”夸奖的孩子,会对自己的进步更感兴趣。同时也更容易挑战自己。这些孩子承受能力更强,情绪也不会轻易受到影响。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标签

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

宝宝咪呀健康网

Copyright © 2012-2020 宝宝咪呀健康网 版权所有赣ICP备18009975号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友情链接:
健康养生网
叶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