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川:孩子屡次偷拿钱花,不打不骂还能行吗?

时间:2019-08-13 10:41:00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
扫描关注公众号


我在厨房忙活晚饭,儿子说要自己下楼去玩一会儿。结果这“一会儿”就是一个多小时。等他回来时,却连连表示不饿。我瞟了他一眼,非常满足自得的样子,应该是真的不饿,因为嘴角还挂着食物的残渣。

我高度怀疑孩子自己拿钱去买了零食,但是必须找到证据。于是尾随儿子观察,发现他从裤兜里取出自己的钱包,放回了书柜的抽屉。等他离开后,我偷偷拿出钱包,发现一叠十元二十元的人民币——远远超过了我们给他的零花钱。

真相揭晓,我进到自己的卧室,闭门思索了10分钟。

对于学龄前儿童,偶尔拿钱不算什么大错,反倒是孩子财商发育的标志。

我的忧虑在于:孩子已经年满7岁,也完全懂得“偷”和“拿”的区别,并且,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我是该摆出证据给儿子一顿恐吓,还是继续坚持温和而坚定?

思忖良久,我选择了后者。首先,严刑逼供不是文明人的做法,我得让孩子自己说出实情。

我耐心询问他下楼后的每一个细节,很容易就抓住了他言辞上的破绽,他开始有了做错事的慌乱表情。

然后我问:“妈妈发现家里丢了一些钱,你觉得该不该报警?”

儿子踌躇一会儿,问道:“妈妈,如果是我拿了你的钱,你会怎样对我?”

“不会打你,也不会骂你”。

儿子似乎鼓了一把劲儿,才全盘说出实情。

爸爸得知了真相,神情愤懑地走过来,有点儿摩拳擦掌的意思。

“很早就给他讲过这个道理了,看来真是不打不长记性”。

我示意爸爸住口,但是很坦诚地跟孩子讲了我们那一代人经历过的事:小时候邻居家的孩子偷了家里的钱,被爸爸痛打了一顿,那个小孩从此改正错误,再也不拿别人的的东西,因为挨打很疼,他记得很深。

有句老话是“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对于今天这起事件,必须让孩子“长记性”;同时,作为负责任的家长,还要懂得保护孩子脆弱的身心。这看起来很难很矛盾,我一时也拿不定主意,然后全家一起头脑风暴寻找方案。

-儿子:“我可以保证,以后绝不再犯这个错误了。”

-爸爸:“口头保证效果不好,5岁时你就保证过了。”

-儿子:“不然你打我屁股五下,别打疼就行。”

-妈妈:“我们说好了不打你,而且不打疼也没效果。”

-爸爸:“还是先让孩子去‘冷静角’反思一下再想办法。”

-儿子:“怎么反思,就待着不动吗?”

-妈妈:“你可以把‘我再也不拿别人的钱和东西了’写100遍,这样应该能加深记忆”。

好吧,孩子点头,爸爸也表示同意。

儿子拿着笔和本开始去写。写到20遍时,他表示有点累,抬头看了我们一眼,仍然埋头坚持;写到50遍时,儿子表示手酸腿麻,要求“减刑”。爸爸认为手酸才能加深记忆,定好的方案不能再改。儿子噙着眼泪回到书桌,又过了一个多小时,才终于把100遍写完。

他放下铅笔,深呼一口气,大彻大悟般来了一句:“我发誓再也不会做这种傻事了!”

事实再次证明:只要家长肯用心,总能找到文明的管教方法。

其实,对于学龄前儿童,尤其是“初犯”的话,管教方式可以更加温和。因为低龄孩子对所有权的理解跟成人不同,尚未分清“偷”和“拿”的区别。


带着3岁的女儿逛超市,有营销人员提供免费糕点的品尝,我顺手取了一块。等我买完东西回家,发现女儿的衣兜里装着未开封的棒棒糖,来自超市收银台旁边的货架。我知道,女儿还不理解免费品尝跟有偿购买的区别。这个时候,我不会对她说教,羞辱,甚至不必让“偷”字出现。我要做的,是蹲下身,耐心的,以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解释几种行为的区别。

有位妈妈向我咨询,他5岁的儿子经常偷钱买玩具,一偷就是两三百,多次责罚,屡教不改。

一般情况下,四五岁的孩子开始对“钱”萌生兴趣,因为他们识得了钱,也识得了数字,还学会了简单的计算,非常希望自己有掌控财务的能力。因此,这个阶段“偷钱”行为最容易产生。孩子的每一次犯错,都是想要成长的呼喊,这是培养孩子财商的最好时机。

后来,我给这位妈妈提出这样的建议:

(一)温和地跟儿子解释“所有权”的概念,给他设定行为的“禁区”——不要触碰任何人的钱包。

(二)家长收拾好自己的钱包或卡券,不要刻意诱惑孩子。

(三)给孩子一定的“财务权”,让他拥有自己专属的钱包和零花钱。甚至给孩子提供赚钱的机会。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标签

行为习惯

宝宝咪呀健康网

Copyright © 2012-2020 宝宝咪呀健康网 版权所有赣ICP备18009975号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友情链接:
健康养生网
叶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