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们,请坦然面对自己的“坏”(2)

时间:2019-08-25 21:09:00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
扫描关注公众号

关键是,好妈妈的部分足够多,坏妈妈的部分不要成为占统治性的存在。这样一来,进入三四个月后,随着孩子初步具备一些最基本的能力,孩子就可以发现并承受一个事实——原来好妈妈与坏妈妈是同一个人。

并且,因婴儿的天然自恋本性,但好妈妈存在时,婴儿会对应地形成“好我”,当坏妈妈存在时,婴儿对应地形成“坏我”,而好妈妈与坏妈妈的整合,也意味着“好我”与“坏我”的整合。

所以,妈妈不是要成为一个完美妈妈,给婴儿提供绝对完美的空间,而足够好就可以了。

在亲密关系中,升起杀死对方的念头,太平常。据统计,即便幸福的婚姻,两个人一辈子想杀死彼此的念头也有数十次之多。母子关系中,出现杀死对方的念头,也很自然。

为什么想杀死彼此?除了常见的爱恨情仇,还因为,亲密关系都面临着一对矛盾:要独立还是要亲密。太亲密了,就会对彼此的自我构成了冲击;太独立了,又会产生疏离感乃至被抛弃感。

要解决这一矛盾,就要有一个健全的独立自我。爱情的分分合合与进进退退,最终都是为了让一个人形成这样的一个健全自我。

若没有这样的独立自我,自我相反是僵硬或破碎的,那么,太亲密就意味着对自我构成了吞没,同时,又不能承受疏远,因疏远会导致自我的破碎……

这一矛盾,集中地体现在婴儿早期。心理学家马勒认为,六个月前的婴儿处于共生期,他们都追求与妈妈形成一个母婴共同体,这意味着极度的亲密,完全融合为一个人。这势必意味着对妈妈的自我的吞没,若妈妈没有一个健全的自我,就难以承受这种吞没,并对婴儿的这种渴求产生极大的抵触,乃至强烈的愤怒。最严重时,会想杀了婴儿,因婴儿对共同体的追求,让妈妈感觉自己的自我在被杀死。

从哲学上讲,关系的融合,都意味着自我的死亡,要享受关系的合一感,自我必须死去。有健全自我的人,倒可以接受自我暂时的死去,有僵硬自我或破碎自我的人,才会紧紧抓着自我不放。

有健全自我的人,毕竟是少数。在中国,更是凤毛麟角。我想可能是因这一原因,我们文化采取的方式是,孩子越小,越不管他,这样一来,大人们那僵硬或破碎的自我,就不用面对婴儿对合一感的追求所带来的挑战了。

也即,只要自我不够健全,妈妈们在面对婴儿对共同体的强烈渴求时,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抵触乃至愤怒。

从这一角度上看,中国的妈妈们偶尔甚至多次产生要杀死自己孩子的念头,并非是很严重的事。

若产生这种念头,妈妈们及其他人首先要知道,念头是念头,并不等于行动。念头离行动,还有很远的距离。

✦ 很多人会因为仅仅有这些念头,就会产生强烈的愧疚,这是因将念头和行动划上了等号,认为有了念头,就相当于采取了行动。这种将念头和事实划上等号的逻辑,其实是孩子式,是不成熟的,强迫症患者常见这种逻辑。

✦ 其次要知道,婴儿对母婴共同体的追求,这的确会给无数妈妈造成巨大的影响,尽可能满足婴儿的这一需求,但假若觉得孩子这一需求对自己的自我构成了可怕的冲击,妈妈后退一下,并对孩子的这一需求产生抵制乃至愤怒,是可以理解的。

作为亲人,特别是丈夫,若发现妻子有这一现象,要给予妻子理解与支持,你包容她,就给她的自我创造了一个舒服的场,她可以更容易地满足孩子。相反,指责与苛求,没有任何意义。

以我所了解的个案,产后抑郁症,常是妈妈对婴儿产生了巨大的负疚感,而亲人特别是丈夫又不能给予支持,相反还是苛责,结果让养育孩子成了妈妈们不能承受的重担。

✦ 再者,妈妈要知道,重要的是足够好,而不是完美。

总之,要避免这样的心理循环:因婴儿寻求母子一体的感觉,妈妈感觉自我被吞没,对孩子升起愤怒乃至有想杀死孩子的念头;这种念头吓到自己,产生强烈的愧疚,觉得自己太坏,转而对孩子更好;被吞没感更严重,愤怒更重……解开这一循环的关键,是理解并包容自己的坏,而不是成为完美妈妈。

当然,母婴共同体的成功构建,对妈妈也会是一个巨大的疗愈。有这一体验的妈妈会明白,比起母婴互动的美妙来,成年人的爱情常常不如。

并且,母婴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也是妈妈们自我的完善过程。所以,很多妈妈们深切地体验到,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自我疗愈的过程。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标签

妈妈日记

宝宝咪呀健康网

Copyright © 2012-2020 宝宝咪呀健康网 版权所有赣ICP备18009975号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友情链接:
健康养生网
叶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