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别孩子的“求助信号”?(2)

时间:2019-11-30 21:12:00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
扫描关注公众号

每次在家里我家俩孩子情绪失控的时候,我都会第一时间去拥抱他们。虽然一开始孩子会反抗和挣扎,但是这份拥抱也实实在在地给了他们冷静和平复下来的力量,帮助孩子制止了“持续加剧”的冲突行为。

2. 代入孩子感受,优于代入自己的感受

如果孩子表达了不好的行为,我们往往很容易着急,下一秒就脱口而出,“你这些行为我无法接受”、“你这些做法我很受伤”,这种表达方式,并不是真正表达理解的做法。

在冲突发生当下,安抚孩子的同时需要我们先用“代入角色法”进行角色转换。

可以先问问自己:“如果我是那个孩子呢?我会有什么感受?” 代入角色可以帮助我们去思考孩子的位置,去试着想孩子可能会体会到的感受。

然后把这份代入的感受表达出来,告诉孩子,“你现在很生气,是因为_________”。以孩子为例,你可以说“我知道你很生气,因为你很想要那包零食,但是妈妈却直接拒绝了你。”

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孩子重新定义情绪,当我们注意到孩子的情绪,他们会感到终于被理解了。

3. 接入情绪疏导方法,帮助平复心情

当表达了情绪和代入感受之后,我们可以引入情绪疏导的方法,比如“冷静游戏”,或者做一些肌肉放松训练,引导孩子学习运动时的呼吸节奏,比如告诉孩子:

“我知道你现在很愤怒,这个感觉让你很难受。我知道怎么样可以让你的身体舒服一点,你可以尝试跟着我一起做:

用力的吸气,感受空气从你的鼻子里跑进去,再用力的呼气,张开嘴巴大力的喘气,把愤怒从嘴巴里吐出来,吸气——呼气——吸气——呼气……

是的,你可以跟着我的节奏来做,你这样子会不会就会感觉好一点。”

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孩子意识到身体在愤怒时候的状态以及调节方式,让自己一直紧绷的身体状态慢慢放松下来。

4. 引导孩子讨论解决之道

孩子的情绪出现了问题,其实孩子自己也会有很深的挫败感,因为情绪的背后往往伴随着他们面对各种状况时的困惑和困扰。

如果孩子总是经历一次次的失败,又得不到足够的情感支持,或者我们只做到了情绪疏导的阶段,那对孩子来说,问题还是没有解决的。

每个孩子的碰到的问题个性化很强,没有通用的公式,但是有一点很关键,我们要学会“抓大放小”,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尝试:

引发问题的触点

启发式的讨论

积极的正向关注

◆ 引发问题的触点:了解孩子在什么时候,因什么原因,产生了这样的行为。

比如我们可以和孩子说,“我留意到,你每次遇到了哥哥抢了你的玩具,你就会特别生气,因为你感觉被欺负了。”

◆ 启发式的讨论: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帮助孩子换个视角看问题。

比如我们可以和孩子说,“你这次愤怒得发泄自己的不满,其实你也很难过,并且这次发泄也没有办法帮你解决目前的问题,你觉得我们下一次,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做的吗?”

倾听孩子的回答,不干涉,只复述,当孩子自己的脑海中,主动产生越来越多的解决之道的时候,即便再天马行空,都是打破僵局的起点。

◆ 积极的正向关注:记得关注孩子的进步,哪怕这些进步在我们看来是微弱的,也要强化。

比如我们可以告诉孩子,“我注意到,这次你在表达愤怒之前,其实你有先告诉哥哥, ‘你拿了我的玩具我很生气’,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我都看到了。”

“尽管这次你冲我说我受够你了,但是我知道,在你内心并不是这么想的,你爱我,这种感受我一直都明白。”

其实孩子的育儿烦恼无小事,按照整个建议走下来,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起码得花上20分钟。

我刚开始在家这么做的时候,涉及到了很多场景,比如孩子的情绪调节、行为自控,还有手足争执……长辈一开始不大能理解,为什么要花那么长的时间去解决这么一个“简单的小问题”,但事实证明,恰恰是这种愿意花时间的“交流”,最终让孩子把每一次的挫败和沮丧,都变成了自己成长的机会。

当我们知道并且掌握更多的处理方式的时候,我们自然就懂得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孩子,也同样适用于成人。

我们之所以会对孩子咆哮、伤心、失望,恰恰是因为我们并不知道,原来还可以用新的方式处理彼此的关系,换个视角看待彼此的问题,同样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

真正的内心,眼睛是看不见的。只有愿意用“心”来看待孩子的问题,我们才能明白孩子内心的求助信号。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宝宝咪呀健康网

Copyright © 2012-2020 宝宝咪呀健康网 版权所有赣ICP备18009975号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友情链接:
健康养生网
叶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