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这些“暗示”,可能会毁了孩子!请立即停止!(2)

时间:2019-08-14 10:43:00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
扫描关注公众号

罗森塔尔从一个小学的班级里随机挑选了一些学生,告诉老师,这些学生经过了特殊的测试,他们很有潜力,接下去会有长足的进步。8个月之后,再次进行测验发现,之前被随机选出的那些学生的成绩果真有了明显的进步。

那些号称经过测试的孩子,其实完全是随机挑选出来的。之所以成绩真的获得了明显进步,只是与教师的期待值有关。因为有了正面的期待,所以老师对孩子施加的影响和评价也会不同,学生在老师的这种正面关注、期待之下,也会慢慢往好的方向发展。

这一实验进一步证实的其实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概念:自证预言,即人们先入为主的判断,会或多或少地影响事态的发展,并导致最后预言成真。

那对于家长来说,如果想用积极暗示来不断改造孩子,不妨试一试以下三个方法:

用积极语言替代消极语言

典型的消极语言如“总是”“绝对”“永远”等,其表达的语义往往比较极端,常常带着绝望、否定的含义。当你用这些极端词汇与孩子对话的时候,容易增加孩子的焦虑感。

家长表达出的语言会限定孩子的发展,用积极的语言替代那些极端、消极的语言,能传递给孩子积极正面的心理暗示,比如告诉他“你可以的”“这个正是你擅长的”。多用积极的暗示告诉孩子该做什么,而非不断强调不该做什么。

用表情、反应传递积极暗示

有时候当孩子表现出恐惧,并非恐惧事情本身,而是恐惧成年人的反应和看法。

比如,一个小宝宝在刚学会走路的时候,不小心摔跤了,这个时候孩子的反应是大哭,还是淡定地自己寻找方法站起来,或许依赖于家长的表情和反应。

如果家长表现得惊恐慌张,手忙脚乱地去抱起孩子,这个时候,孩子会从家长的表情中习得情绪反应。家长的反应也暗示了孩子:现在我遇到了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于是,他或许会因为害怕而大哭。

如果家长当时的反应较为轻松和淡定,或许给孩子的暗示就是,摔跤似乎并不是一件大不了的事情,我也不必为此哭泣。

对兴趣及潜能的“积极”关注

孩子或许有优点也有缺点,当家长选择性地对其积极的一面进行关注,并不断鼓励

比如,有些孩子可能成绩一般,但画画特别好,那家长就可以不断去积极暗示这个孩子所擅长的一面,如果他能在画画方面获得更多的自我效能,提高自信,或许也能逐渐带动全面的发展。

孩子会按照父母的期待而不断调整、塑造自己,孩子的自我认知,取决于对外界反应的理解,尤其是父母的反应。所以,你给予了孩子怎样的“暗示”,就可能会塑造出怎样的孩子。

如果暗示是创作手法,那孩子就是你的作品。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宝宝咪呀健康网

Copyright © 2012-2020 宝宝咪呀健康网 版权所有赣ICP备18009975号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友情链接:
健康养生网
叶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