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并不想成为一个成功的大人,而是成为受欢迎的小孩

时间:2019-07-29 15:50:00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
扫描关注公众号
在我上小学,上中学的时候,特别不喜欢好学生,学习好或者是听老师话的学生,于是,在可以挑选座位的时候,我会坐在教室的最后几排。

中考前一段时间,我们后几排的学生几乎被认定为无药可救的三不管人群,几乎各种怕影响好学生的事情,都让我们这些学习不好的学生去完成,比如上街举旗游行。后来,老师突然发现,我的学习成绩还可以,于是硬将我的座位安排在了第二排。

前总觉得自己没有经历过叛逆期,现在想来当时自己的这种行为已经可以称得上是叛逆了,这种对好学生的不认同,实际上是在潜意识里,对大人的不认同。

1

在很多学校,没有人愿意当好学生,贴上这个标签的孩子通常没有运动天赋、不受大家欢迎,或别无所长的人。如果你被认为是好学生,只有当你还有别的才能被大家欣赏时,你才能与大家相安无事。

也许是因为孩子在学校里功课好被看作是“我们孩子”的叛变者,因为这些学习好的孩子受“他们”(老师和父母)的影响太大了。

“我们学习不好的学生”和“他们学习好的学生”在学校里永远是以对抗形式出现的。正如,“他们大人”和“我们孩子”以对抗形式出现一样。

2

人们喜欢分类,比如像学校里经常会区分“好学生”和“学习不好的学生”。

分类是有好处的。如果我们学习去应对每一个物体、每一个动画、每一个人,这就太低效了,因此我们把他们进行归类,比如“汽车”“牛”“北方人”,这样我们可以将已经学到的信息应用到同一类别中其他成员身上。

分类最明显的就是刻板效应,比如,学习好的学生不受大家欢迎,老年人是保守的,年轻人是爱冲动的;北方人是豪爽的,南方人是善于经商的。

刻板印象准确率很高,但缺点是不够灵活,毕竟人和人差异性很大。

有人曾做了这么一个实验,同样一个人的照片分别给两组被试看,照片的特征是眼睛深凹,下巴外翘。向两组被试分别介绍情况,给甲组介绍情况时说“此人是个罪犯”;给乙组介绍情况时说“此人是位著名学者”,然后,请两组被试分别对此人的照片特征进行评价。

评价的结果,甲组被试认为: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凶狠、狡猾,下巴外翘反映着其顽固不化的性格;乙组被试认为: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具有深邃的思想,下巴外翘反映他具有探索真理的顽强精神。

3

别看孩子小,他们很早就会将人归类。比如不到婴儿在一岁之前,就已经非常明显地表现出喜欢年轻人,喜欢女性。看来,他们已经能分辨出性别和年龄。

孩子喜欢和“他们”孩子一起玩,而不是“我们”大人。孩子越大,和大人呆在一起的时间就越来越少,甚至觉得和大人在一起特别别扭。如今2岁3个月的小鹿,玩到全小区的孩子都回家吃饭之后,他还是会哭着喊着不要回家。

4

人们不仅喜欢分类,将自己归为某一类人,而且还会对归为其他类的人表示敌意,在不少地区,最容易能感觉得到的就是,“我们本地人,他们外地人”。在我婆婆的方言中,所有外地人都叫“侉子”,外地人说的话叫“侉子话”。要知道“侉子”总是和粗鲁、野蛮相联系。

孩子认为“我们”大人和“他们”小孩根本不是同一种生物。因此,小孩的目标不是成为一个成功的大人,用个极端的例子来比喻,就像一个囚犯的目标不是成为一个成功的监狱看守一样。

再用两个不极端的例子来比喻,就好像青少年对于30岁以上的人怀有偏见;没孩子的人认为孩子的人生活非常无聊一样。不知道有多少父母在年轻的时候,向周围人宣称,自己结婚后,一定不要孩子。

嘲笑或逃避成年人权威的做法,在幼儿园文化中是最受欢迎的一部分。

社会学家威廉·科尔萨罗(William Corsaro)专门研究儿童文化,曾花了几年时间在意大利和美国对幼儿园三至五岁的孩子进行观察。他描述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故意犯一点错误而没有被老师注意到或假装没有注意到时,是多么的得意和高兴。

例如,大多数幼儿园禁止孩子从家里带玩具或糖果到学校。而这些孩子会故意把很小的、私人的东西放进口袋里,偷偷地带到学校来。玩的时候,还会把偷偷带来的东西拿出来给他的小伙伴看,很小心地与朋友分享违禁物品而不引起老师的注意。老师当然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只不过没去管这种小小的违规。

在这里可以看出“我们小孩”与“他们大人”的对抗。嘲笑和逃避成年人权威在孩子群体中很普遍。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宝宝咪呀健康网

Copyright © 2012-2020 宝宝咪呀健康网 版权所有赣ICP备18009975号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友情链接:
健康养生网
叶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