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前送去托管对孩子一定不好?这到底是迷思还是科学?(2)

时间:2019-08-27 23:46:00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
扫描关注公众号

这一正面影响对来自较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孩子尤为明显。这些孩子无法从家庭中获取较高质量的陪伴和早期教育,与其让他们呆在家里,送他们去高质量的托儿所反而对他们更有利。研究发现,尽早让来自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俗称穷人)的孩子上质量有保证的托儿所反而有助于减小他们与中产阶级家庭孩子在小学入学时的认知发展差距。

至于如何评判托儿所的质量高低,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果托儿所提供的照料和教育环境比家长能在家里提供的更好,那么送孩子去托儿所就是更佳选择;如果托儿所的照料和教育质量达不到家里的现有水平,那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孩子呆在家则为更优选择。

也有研究数据表明,无论是托儿所还是幼儿园,对孩子来说都不是必需的!如果家庭教育质量足够高,能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教育活动及与小朋友接触的社交环境的话,即使孩子不上托儿所和幼儿园,他们照样与上了托儿所和幼儿园的同龄人无发展水平上的差距。

“托管时间越长,儿童越可能出现问题行为”

这一结论并不新奇也非常好理解,大部分研究都表明托管的时长与儿童出现问题行为的几率正相关,托管时长的增长会增加儿童表现出问题行为的几率。依恋关系理论认为这种问题行为的出现是由亲子联结不够强而导致的。

跟踪至15岁的研究甚至表明,这种影响相关性在孩子15岁时仍然发生着作用。0-4岁期间因接受更长时间托管而出现问题行为的孩子,在15岁时表现出更爱冒险(risk taking)和更容易冲动(impulsivity)。

不过请大家注意,长时间托管只是增加了问题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并不代表每个孩子都一定会出现问题行为,这其中家庭因素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比如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是否健康。在家中建立的健康亲密的亲子联结是预防问题行为出现的关键。

当然,由托管时长引起的出现问题行为的可能性是可以被托管质量抵消一部分的,较高质量的托管可以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并且也有研究指出,增加托管时间对孩子将来的学业表现有正面提升。因此,在决定托管时长时,既要考虑到它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也不可忽视它的正面作用,需要家长在其中找到一个平衡。

“不同托管方式,对孩子的影响天壤之别”

上文中提到的托儿所的好处都指的是正常的白天制托儿所,父母们每天接送孩子。还有一种较少见的寄宿制托儿所,即孩子不能每天与父母见面,晚上不能回家而是在托儿所过夜,真真正正地过着集体生活。国外也有不少研究者将这两种类型的托儿所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相当惊人。

研究者们连续观察了被送去这两种不同类型托儿所的孩子们的表现。第一天,两组中的孩子们都表现出了相似的分离焦虑,都试图挽留父母,在父母走后强烈期盼父母马上回来。然而,白天制组的孩子在两天之后就渐渐地表现得不那么焦虑了,在父母走后,他们可以通过自我想象(fantasy)来调节自己的情绪,从托儿所照料者那里寻求来自成人的安慰,花更多时间和同伴玩耍,或者沉浸在自己的玩偶游戏中以取代获取成人关注。每天下午当父母来接他们的时候,孩子们的反应适当而愉快,亲子关系并未遭到破坏。

寄宿制组的孩子反应就大不同了。由于几天都没有见到父母,他们持续表现出高水平的焦虑情绪,对他人开始充满敌意,对甜食的欲望暴增,不配合托儿所照料者的指令可是同时又不断试图从照料者那里获取更多的关注,生病率也明显升高。三个星期后当寄宿制组的孩子终于又见到了父母时,他们拒绝接纳父母,对来接他们的父母表现出疏远和冷漠,亲子关系遭到明显伤害。

很多类似的对照研究都显示,白天制和寄宿制托儿所不可相提并论,二者对孩子的发展与亲子关系影响天壤之别。白天制的孩子因为每天都能见到父母,下午和晚上能在家里度过很长一段时间,与父母保持了良好的联结,所以白天在托儿所的他们能放心愉快地玩耍。家,是孩子成长必需的摇篮,幼小心灵的庇护所。家长再忙也不能用寄宿制托儿所(或者幼儿园)代替家的作用。把孩子送去寄宿制托儿所或幼儿园的,才真的如依恋关系理论所说,会对亲子关系和孩子的内在安全感造成重大冲击。

总结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标签

幼儿教育 教育反思

宝宝咪呀健康网

Copyright © 2012-2020 宝宝咪呀健康网 版权所有赣ICP备18009975号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友情链接:
健康养生网
叶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