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鼓励方式见效快,很多父母爱用,但已上黑名单

时间:2019-08-15 22:27:00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
扫描关注公众号

据说,如果你家还在用这种方式鼓励孩子,表明已经落后了70%。

故事1:

有一次到一亲戚家做客,亲戚家有位7岁的小女孩,弹得一手好钢琴。小女孩的妈妈想让孩子弹一曲给客人听,孩子有些犹豫,那位妈妈哄着孩子说:“快!弹得好奖励一颗巧克力糖!”

巧克力糖倒有魅力,小女孩动作利索了不少,弹得也挺好。得到众人称赞,妈妈想让孩子再弹一首,但小女孩伸出手,示意妈妈先给巧克力糖,否则不弹,众人看到孩子的样子哈哈笑。或许感觉权威被无视,那位妈妈露出一丝尴尬,随即冷冷地拒绝了孩子。

这时小女孩反倒觉得莫名其妙了,她脸上的表情好像在说——不是说好的弹琴给巧克力糖吗?

故事2:

大街上,两位表兄弟模样的小男孩在争抢一个玩具机器人,爸爸对年龄稍大的小男孩说:“儿子,分享给弟弟玩,懂分享的孩子奖励一根冰淇淋雪糕。”

这时两个孩子相互把玩具往对方身上推:“我不玩了,让给你,我要吃冰淇淋。”结果谁也不愿碰玩具,似乎谁再碰到玩具谁就得不到冰淇淋一样,最终玩具被扔到了地上,还因为力度过大,机器人断了一条手臂。这时那位爸爸有些生气:“谁扔玩具谁不能吃冰淇淋……”两个孩子相互指责,都说是对方扔的。

这位爸爸又心生一计:“谁爱惜玩具谁便奖励冰淇淋。”年龄稍大的小男孩第一个冲到玩具旁,把玩具抱怀里,引起年龄较小的男孩的争抢……

我感觉他们抢的是“冰淇淋”,而不是玩具。

故事3:

客厅里,一位光头小男孩时而瞪着面前的墙壁发呆,时而趴在书桌上玩橡皮擦。他面前的作业本,只写了最前面一行的两个字。这时小男孩的妈妈从房间出来,大概看出了孩子的磨蹭:“赶紧写作业,写完让你打一场电子游戏作为奖励。”

“我要打3场!”

“好,3场,赶紧写!”

“错了一个字,这个,改正一下!”

“……如果我改正……你让我打4场电子游戏!”

小男孩的妈妈犹豫了一会便答应了。

这些孩子的故事很常见,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在大多数家庭。这些家长实际上是在自己面前“挖了一个坑”。为什么?

一则经典的“物质奖励与动机”实验

1971年,心理学家Edward Deci召集一群孩子做了一场为期3个阶段的“奖励与动机”的实验,实验人员让这些孩子解答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

在第1阶段:对所有孩子没给予任何奖励;

在第2阶段:将孩子分成A,B组。A组的孩子每做完一道智力题奖励1美金;

在第3阶段:让所有孩子休息,B组中不少孩子继续解题,而A组所有孩子自由选择在休息。

这便是后来知名的德西效应。

为什么对孩子物质奖励,会跟教育背道而驰?

斯坦福大学儿童心理学家Mark R. Lepper曾经提过,起初孩子们只是随意在画画儿,倘若成人又比赛又发奖,孩子们就会失去对画画的兴趣。那是因为本来孩子带着好奇或兴趣在做事情,父母物质奖励的介入,不仅降低了孩子对事情的内部动机和自发性的兴趣,甚至发生错位,物质奖励变成了孩子继续做事的动机,并且会存在物质奖励一旦停止,事情便不会继续的风险。丢了内部动机,让孩子从一开始,便“输在了起跑线”。

除此之外,物质奖励还带来下面负面后果:

诺丁汉大学的儿童学者认为,学龄前的孩子习惯于做事情得到奖励,孩子的专注力将转移到奖励上,减弱了孩子对事情的投入,甚至导致孩子下次不会再关注事情;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儿童学者认为,父母对学龄前孩子进行奖励,这些孩子长大后更容易有自私性格、合作意识也较差;布兰迪斯大学的儿童学者认为,那些因为写作业而受到奖励的孩子,他们完成的作业往往最缺乏创造力……虽然大多数父母了解了物质奖励的危害,但仍有三成以上的父母毫不知情;即使知情的,还有意无意在用。

该如何鼓励孩子才是根本?

保护孩子对事情的内部动机,或培养孩子对事情自发性的兴趣。有些事情,孩子们一开始是有内部动机的,比如有些孩子认真写作业是为了获得知识,有些孩子分享玩具是为了有人一起玩,所以孩子有主动性行为,父母便无须多此一举奖励孩子。倘若是一些父母希望孩子能做,但孩子却不愿做的事情,比如那些看一眼作业或书本便会“昏迷”的熊孩子,父母便要培养孩子对事情的兴趣。

鼓励孩子做“不愿做的事情”分三步走:

1、分析孩子为啥“不”?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宝宝咪呀健康网

Copyright © 2012-2020 宝宝咪呀健康网 版权所有赣ICP备18009975号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友情链接:
健康养生网
叶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