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打,到底该不该打回去?

时间:2019-08-15 21:14:00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
扫描关注公众号

在这一点上,暖妈特别理解大家的纠结。既害怕自己的心肝宝贝被别的熊孩子欺负,又担心在自己的怂恿下,自己的孩子变成别人眼中欺负人的“熊孩子”。

孩子被打了,就是被欺负了吗?
先讲一个暖妈亲眼所见的故事。莉莉和小静是两个幼儿园的小女孩,平时非常要好。有一天,小静的妈妈去幼儿园接她放学时,远远地看见莉莉和小静吵嘴了,争执中,莉莉一下把小静推到了地上扭头就走了。平时女儿都是家里的小公主,小静妈妈亲眼看见女儿居然被小朋友欺负,真是心都痛麻了。她冲过去抱起女儿,问她: “刚才莉莉推你,你怎么不还手啊!她这么欺负你,你还跟她做什么朋友啊!以后再也别跟她一块玩了!”小静从妈妈的怀里挣开,一屁股又坐回了地上,大声哭了起来…… 我们喜欢用成人世界的规则,去对待孩子们的矛盾。可是,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教他们怎么来看待。他们的情绪来得快也去得快,经常前一秒还相互推搡打来打去,下一秒就已经擦干眼泪重新手拉手追来追去。莉莉和小静也许只是一次好朋友之间再正常不过的闹情绪,可是在小静妈妈看来,却是自己的孩子受到了欺负。妈妈要求小静应该“还手打回去”“别跟她玩了”,对孩子是一种“对方在欺负你,你不打回去就是懦弱。你们不能再做朋友了” 的心理暗示,这种暗示,让小静比被好朋友推了一把更加难受。这种暗示的结果,也许是小静以后真的受了欺负,却也再不愿意告诉妈妈。

永远都不要小瞧“心理暗示”的作用。当我们的孩子还很弱小,不能保护自己时,家长的这些语言和行为,反而是一种对孩子的心理引导,让他们变得越来越懦弱、自卑。

孩子到底有没有“受到欺负”,不应该由我们来判断,而应该交回给孩子自己。如果对方孩子并没有用武力来达到目的并乐在其中的主观故意,我们的孩子也并没有在被打后产生委屈、恐惧、愤怒的情绪,那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主动去引导孩子,让他们觉得自己“被欺负”了。不能因为总害怕自家孩子吃亏,就不惜扼杀孩子们单纯的友谊和快乐。

“被打了要打回去”,一定就能打得回去吗?
如果上面的理由你们觉得过于教条,那暖妈再说点更接地气的。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有人打你,你怎么办?”大部分的人会说:“那当然要先知道他凭什么打我?如果没有特别合理的理由,当然要打回去了。” 再问另一个问题:“如果有个比你强壮得多的人打你,你怎么办?”我相信可能就会有一半以上的人会仔细思考并沉默了。 大部分对自己的孩子要求“被打了就要打回去”的人,多半是理想地认为只要孩子想打回去,就一定能打回去的。但现实往往要复杂得多,排除第一部分朋友之间的打打闹闹之外,真正动不动就动手打人的,多半也不会因为对方还击就善罢甘休。孩子们并不懂得去判断自己所处的位置,一味地教孩子挨打了就要打回去,就没想过,孩子一定就能打得回去么?如果对方本来就比自己孩子更加孔武有力,一味只知道教孩子还手,兴许只会招来更大的伤害。 另一方面,因为孩子本身对交往就有畏缩心理,万一动了手也"打不回去",心理压力只会更大,交往也就更不自信了。孩子如果没有打回去,以后会变得懦弱吗?
相信大部分的家长,对于该不该教孩子打回去的困扰,皆来自于如果孩子不会还手,会不会以后因此而变得懦弱。其实还是那句话,孩子是一张白纸,变成什么样的人,在于大人的画笔在上面如何涂写。 有娱乐圈毒舌之称的金星,曾经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她的儿子在超市里被一个抢玩具的孩子无缘无故打了一巴掌,她让儿子打回去。儿子捂住被打红的脸,说:“不!他打我,是因为他的妈妈没教育好!我跟他不一样!”这句话让金星震惊,也深感安慰。

学会化解内心的愤怒和仇恨,是孩子的必修课。人与人相处的平等和尊严,有很多种方式来表达和实现,并不只有“被打就还手”这一种。找到如何与人和平共处的方法,不仅仅是真正的自尊和自信的表现,还能帮助孩子形成宽容、忍让,为他人着想的良好性格。至于这个是不是懦弱,关键还在于看家长的引导,让孩子明白,没有打回去,并不是因为我们害怕,而是应该用更好的办法来解决。 另一方面,那种吃不得一点亏,稍微受委屈就要打回来的所谓强者,真的就快乐了吗?比肢体侵害更难打破的局面是被孤立。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强大到谁也不敢惹,但那种真正谁都害怕,大家都敬而远之的孩子,内心深处绝对要比受了一点肢体伤害的孩子更加痛苦。教育孩子以暴制暴,并不是什么好办法。与其教孩子如何反抗、以暴制暴,不如让孩子学会怎样有效地保护自己。

如果孩子被打,应该怎么做?
终于回到了这个问题的本身。暖妈不建议孩子被打就一定要打回去,但是并不代表如果孩子真的被欺负,就该在“宽容”的道德绑架中一味地退缩忍让,默默不语。

那么如果孩子真的挨打了,应该教孩子怎么做呢?

1. 首先,告诉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一定要大声地喊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你不要打我!打人是不对的!”

2. 其次,如果对方继续打或者抓住自己,按住对方的手,把对方的手从自己的身上剥离,并迅速离开,确保不会有进一步的伤害。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标签

亲子 亲子教育

宝宝咪呀健康网

Copyright © 2012-2020 宝宝咪呀健康网 版权所有赣ICP备18009975号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友情链接:
健康养生网
叶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