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孩子说打针抽血不疼,这样的谎言真的好吗?

时间:2019-08-07 20:27:00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
扫描关注公众号
大宝采血前四五天我就开始和孩子说明这个事情。因为平时孩子喜欢玩医生病人的游戏,也就借此和大宝玩了采血的过程。和她说开始要捏紧拳头,等扎好针,就把拳头松开。

开始练习时大宝还是有些抵触谈论这件事情的,一直担心会很痛。当然,我没有说“不痛“,就和她说”有点痛“,但是马上就好了。

预先告知比善意谎言要好 其实记忆中,从大宝满月打预防针开始,我都有意识地会抱着和她说,等下会有一点点痛。因为从我小时候开始,就有见过很多大人面对孩子打针或抽血,都会说“不痛“之类的所谓安慰之语。

事实上,这类“善意的谎言”反而会让孩子有心理落差,因为后面真实的是有点痛,所以会让孩子对大人的话产生怀疑。从而不信任。 孩子需要的仅仅是一份鼓励和认可

终于,体检日期到了。前面就是一系列的常规检查,身高、体重、口腔、骨骼发育等等。一道道检查下来,大宝一直在问我同一个问题:“妈妈,我勇敢吗?“我都很肯定地回答“是的,很勇敢。”

接下去就是缴费抽血了。医院应该也有考虑到孩子间会有带动影响。所以抽血点和常规检查地离得比较远。

大宝进去时,刚好有一个女孩子在抽血。因为她是大班转学检查,比较懂事了,自己坐在那里让护士抽血。而孩子的妈妈在一旁给她拍视频记录勇敢的一刻。

大宝因此也受到了鼓舞,很勇敢地伸出了右手。我把大宝抱放在我腿上,让她把头侧过去不看。大宝很听话地按照我们事先练习的那样握紧拳头。但是我还是能够感觉到这小家伙很紧张。护士针扎进去时大宝很本能地手动了下,不过很快调整好了。等护士取完两管血,递过来棉球时,闺女抬头第一句:“妈妈,我很勇敢对不对?”我一边给她按住棉球止血,一边竖起大拇指说:“是的,真的很棒!”

这时又陆陆续续来了不少孩子。我和大宝就到一边的座位上休息。

教育不容模糊

只见一个奶奶模样的带着一个小女孩进来了。女孩从进来就在表示不高兴了,说是不要抽血,痛的。一旁奶奶模样的劝说到:不痛的,一点都不痛的。这时我心理的自白就是:果然,大人都是这么宽慰孩子的。但紧接着小女孩的回答让我意识到我一直宽慰孩子的是对的。小女孩说:“你以前也说打针不痛,可是痛的,骗人的。”

其实孩子往往是在事情发生前哭得比之后厉害。因为他的害怕点是对未知结果的恐惧。所以,我们在事情发生之前最好给孩子叙述这个事情会发生的过程甚至细节。一味隐瞒并不能得到好结果。

于是乎,女孩开始大哭不要抽。因为后面都排着队,奶奶只好硬扯着孩子过去,也有护士过来帮忙。这时奶奶的一句话却让帮忙的护士都有些懵。小女孩奶奶说:“上次打针痛是那个叔叔乱打的,是坏人。这个阿姨抽血不痛的,如果痛,等下奶奶帮你打她。”

正视教育,不要误导

“这样教育孩子,是要她从小就恨医生?”这让我感到十分不解。真不知道为什么有家长会用这样方式来引导孩子。这不由让我想到中国式教育中“你不乖警察叔叔要来抓你了。”“你再不吃饭,警察叔叔要把你关起来了。”而今,连医生在孩子们心目中也要变成这类教育下的“坏人”形象了吗?

用一种不恰当的报复或恐惧心理来教育孩子,是会产生不良后果的。如国人常用的“坏人来了”、“狼来了”等方式,就是用恐惧心理来震慑孩子。如果将这种对象不恰当地影射到原本救死扶伤的医生身上,则更为不妥。

如长期用这种形式教育孩子,会模糊孩子对善恶、好坏的判断,影响其成人后对社会的认知。

做好引导工作,克服恐惧

当然,带孩子就诊时难免会遇到一些虐心事,从家长爱子心切的角度,完全可以理解,家长可以通过正常途径寻求帮助。但绝不应当在语言和行为上,潜移默化地将矛盾传递给孩子,更不应当在医生尽职尽责治疗时,莫名其妙地将他们在孩子心目中设为恶的群体。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标签

亲子教育 亲子

宝宝咪呀健康网

Copyright © 2012-2020 宝宝咪呀健康网 版权所有赣ICP备18009975号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友情链接:
健康养生网
叶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