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你的无私养出孩子的自私

时间:2019-08-22 10:46:00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
扫描关注公众号
孩子真是自私么?又该怎么对待孩子“自私”的霸道行为呢?
案例一:罗老师你好,我家男宝,一岁三个月了。一岁一个月后在外面玩时显得很霸道,不许别的小朋友碰他的东西,他玩的公共设施也不许别人碰。谁摸就打谁。遇到这种情况我会把他抱起来,等他停止挣扎冷静下来后告诉他不能打人。每次他都点头答应,可是没有改变。我应该如何引导他呢?
案例二:罗静老师,想咨询一个问题。孩子4岁,一直都很无理、霸气!家里的好吃的,他要第一个先吃,别人碰过了他就大哭大闹。很喜欢吃“独食”。我平时会尽量引导他去分享,但是无奈家里有老人帮忙带孩子,很惯他。这和孩子的“自私”表现,是不是有关?我该怎么办?
案例三:罗老师您好!我是一名幼儿教师,看了您的静观育儿,颇有收获,也想向您请教个问题。有个孩子比较任性霸道,在幼儿园区域游戏中因为人数满了,没玩到,就立马发脾气,推砸桌椅,还捣乱别的幼儿。我尝试跟他讲道理,当时费劲地说明白了,可是回头又是各种霸道。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对于第一个案例,有类似困惑的父母,我想说的是:3岁以前不懂得分享正常,呵护好孩子的物权观,那是孩子“自我”发展的必经阶段。
一般而言,孩子在16个月左右,出现“物品所有权”的模糊意识。对一切物品常理解为是“我”的,别人不能轻易动“我”的东西。只要别人拿走或者碰他喜爱的玩具,孩子就会生气哭闹。物权意识的出现,说明孩子有了区分自己与他人的意识,在自己的所属物品中产生了作为小主人的意识。
也是这个时候,孩子们在逐渐建构着“自我”,进入皮亚杰所谓 “自我中心”的阶段。此时,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观点看事物,以为事物就是他看到的样子。他们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中心,他们应该得到所有的长按,所有的玩具和所有的好吃的。
所以,如果一味跟孩子讲道理,或者靠批评责怪去引导孩子分享,效果并不明显,因为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还很有限。
若你家3岁以内的宝贝也存在不爱分享、独霸玩具甚至公共玩具等,我的建议是:
1不要觉得没面子或者尴尬,而强迫孩子分享。跟孩子明确,如果别人想玩他的玩具,须征得他的同意;同理,他想玩其他小朋友的东西,也须征得对方同意。
多告诉孩子:“这是你的,你有处置权力,你同意给他玩吗?”若宝宝想拿其他宝宝玩具时,及时告诉他:“你征得别人同意了吗?”帮孩子最终建立正确的物权观,即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同时又懂得尊重别人的物品。这是孩子将来走向社会化,必须要学会的一课。
2生活中用各种方式让宝宝体会到“分享、合作,是快乐的事”!家人要做好示范,并引导:好吃的大家一起吃,才更好吃,快乐也更多。
平日增加孩子与其他小伙伴一起玩耍、合作游戏的体验。当别的小朋友做出与自己的孩子分享玩具、食物等的行为时,可以适时提醒孩子:“小朋友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你,你开心吗?”若孩子认可,可以进一步告诉TA,如果你也能学着分享,小朋友也会很开心的。不用太刻意,简单提示即可。
在很多绘本故事中,都会有分享、合作的故事情节。爸爸妈妈可以适时利用故事人物的榜样力量,引导孩子学会分享。这比空讲许多大道理更容易让孩子接受和理解。

如果孩子做到了分享,及时鼓励。如果没有做到,耐心等,继续影响孩子,但不要批评,要尊重。

对于第二个案例,我想说的是,父母请小心,别让你的无私养出孩子的自私。
若孩子3岁之后,仍然太“独”,丝毫不懂得分享,多半需要从小心,你的无私养出孩子的自私(图1)父母的教养方式中找找原因了。对此,我列出下面三种常见的误区。正是这些常见误区,让我们自己,成为了滋养孩子自私的温床。
1总把孩子当“弱者”,凡事孩子第一、孩子优先“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保护孩子,是大人们的天职。常坐公交车的父母们肯定有体会。大多数时候,人们都会主动给带孩子的父母或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让座。让完座后,我们惯常看到的一幕景象就是:小孩坐在座位上,大人站在旁边,嘴上替孩子谢谢让座的人,手里提着孩子的书包及其他物品。尤其是四、五岁的孩子坐着,看着也有不小的个子了,边上站着疲惫的长辈,那种对比不可谓不鲜明。
如此给孩子的暗示就是:别人照顾我是应该的,座位就是属于我的。长此以往,人们都对这种情况习以为常了。稍微深入想一下的话就会发现,这般对孩子的呵护,其实对孩子是种伤害。
2喜欢逗孩子玩,比如先诱导孩子去分享,然后再拒绝孩子的分享不少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有分享的行为出现。不过,这种行为,往往会被大人们当做有趣的事情。常见的场景如下:
一群大人们像围观一场好戏一样,含笑看着可爱的孩子,他手里正拿着一块饼干,因为妈妈说,去,给奶奶吃一口。孩子拿着饼干,递给奶奶。奶奶乐了,但是告诉孩子说:真乖!奶奶不吃,你自己吃吧!接下来,孩子递给爷爷、姥姥、姥爷、爸爸、妈妈。递完一圈,大人们都“婉言拒绝”了孩子的分享。
就是在如此融洽的氛围当中,以孩子独享那块饼干结束。事情的结果教会孩子:其他人都不会和我分吃东西。我还会得到表扬。分享只是一种形式。其实是没有必要的。
如此,一个缺少分享习惯的孩子,就这样养出来了。其实,父母完全可以坚持去吃孩子的那一口。大人说到做到,孩子看到了,理解了,也就能学会了!
3怕孩子以后吃亏,过度保护孩子和他们的物品一位妈妈,孩子把自己的玩具跟其他小朋友分享着玩。后来干脆把玩具送给了那个小朋友。妈妈不干了,自己又跑去把玩具要了回来。还有一次,在公共场合,别的小朋友夺走了孩子手里的一个玩具,孩子很快就自顾玩别的了。妈妈很担心地问我:孩子以后会不会竞争意识不强呢?这样下去,孩子是不是容易吃亏?
担心孩子吃亏的想法,以及“护犊子”的做法,其实挺普遍的。有这类想法的父母,其实都对“竞争”一词有误解。“孔融让梨”的故事不再,关键是,父母似乎更希望孩子能有抢先占有最大那只梨的本领。
没错,当下社会大环境的确复杂。从价值观的角度看,整个社会也处于一个比较混杂的状态。到处都是激烈的竞争。梨子就只有那么多的时候,人们就会认为,谁能够抢到梨子,那就先自己吃吧。如果分给别人,那自己可能就没有了。
这是一个思维陷阱。它的假定前提是:梨子的数量是有限的。我们永远只能消耗,而无法创造。这个前提本身就站不住脚。竞争是什么?竞争是获得更大的优势。但一个人努力,远没有一个团队一起努力的力量大。所以,良性的、更有生产力的竞争,一定是合作的竞争。
所以,如果你想要良性的结果,就一定是更大程度上的合作。我们的父母就在于自己先把竞争看成了目的本身,事实上,它不过是个过程。为人父母,大可以再放宽心些。怕孩子吃亏的父母,反而会让孩子吃更多的亏。
对于案例3,我想说的是,请避免教养方式中过度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适时进行引导,建立必要的规则和奖惩办法
案例3中的孩子,明显缺乏规则意识,而且估计在家中总能很容易地被满足,所以无法做到等待,自我控制方面自然表现出了一些问题。
我们说,对于1岁半以前的小宝宝,父母无条件积极长按,甚至无条件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对于孩子身心发展是有益的。但随着孩子心智的发展和成长,父母就要注意有意识地适时给孩子做引导、立规矩了。情感上的无条件满足和支持要继续,但是物质上的满足,就需要有一些规矩。
如果在对孩子的教养过程中过于宠溺,任何事情都顺着孩子,以孩子为中心,那么孩子就没有机会体会到“分享”的乐趣、“合作”的快乐,只会习惯于“独占”的理所当然。久而久之,就可能真的变得霸道、任性。
比如,一个四岁的小孩,在邻居家玩耍时,看到别的小朋友有一辆自己一直想买的遥控小汽车,便趁着大人们不注意藏起来带回家,妈妈发现后还谎称是捡来的,让妈妈大为光火。
上面的案例中,孩子偷东西,正是“物权”概念和所属意识模糊的表现,自认为喜欢的、想要的就都是自己的。此类孩子父母必须要抓住机会对孩子进行物权观教育。绝对不能简单粗暴地批评或者打一顿了事。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向孩子明确,有些东西是他的,而有些东西则不是,所以不可以随便支配。如果别人不愿意和他分享那些东西,他应该接受。如果自己特别想要别人的某件东西,要懂得商量,比如问:我可不可以……?
其次,让孩子懂得“轮流”。比如说:这个玩具,你先玩,我后玩;妹妹玩电子琴的时候,你去画画,妹妹画画的时候,你去玩电子琴。
还要教会孩子“借用”。如果孩子未经别人允许拿走了别人的东西,父母必须要引导或者带着孩子交还物品,同时可采取一定的措施,比如罚孩子暂时失去自己一件最爱的玩具。除此之外,教会孩子说“借我玩会好吗?”同时,借了必须监督孩子还。
父母需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定下规则,就必须去执行。比如孩子缠着要玩妈妈的手机。妈妈如果不想给孩子玩,就要明确告诉孩子:那是妈妈的东西,小孩子不可以玩。经过这种训练,孩子的物权观慢慢就会清晰起来。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标签

亲子教育 自私

宝宝咪呀健康网

Copyright © 2012-2020 宝宝咪呀健康网 版权所有

易优模板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友情链接:
健康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