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死亡,你对孩子有多少不能说的秘密?

时间:2019-08-15 10:05:00来源:作者:点击:

导读:
扫描关注公众号
很多父母遇到这种问题,都爱用一些隐晦的说法,譬如把“死”比喻成“睡觉”,或是“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等来加以掩盖事实。我们以为这么做,可以很好地把孩子保护在一个没伤痛的世界里。可事实上,这并不是一种恰当的做法。

我第一次认识死亡是在5岁,它就发生在我身边,近得只有一张老藤椅的距离。

那天,外公躺在椅子上睡着了,我叫了好几声他都一动不动。等我妈下班回来,她伸手去探外公的鼻息,忽然,只见她滑坐到地上,眼泪一滴滴掉下来。

当晚,我爸把我送到大伯家。大概一周后,我才被重新接回家。我第一时间跑到外公的房间,发现他的床、衣柜和那张老藤椅都不见了。

我其实已经隐约明白发生了什么。难受、无处可逃的窒息……

这时,妈妈走过来,她一脸疲倦,却带着刻意的云淡风轻,说:“外公在家住得不很习惯,回老家了。”

我第一次忍住了想要哭的心情,接过她的话:“那我还能不能回去看外公?”

妈妈点了点头,然后,从柜子里掏出一大袋的零食给我。记忆中,那天吃的虾条是苦的,薄荷糖是苦的,玉米卷也是苦的。

此后,我开始很怕死,尤其怕睡觉,我怕一睡过去就像外公一样再也醒不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到晚上,我就不由自主地感到恐惧和万念俱灰。

有一次上课,我也忽然想到“死”,我想象躺在一副棺材里的我,不会动不会说话不会站起来了,世界上再也不会有第二个我了,我就这么永远地消失了……不禁被吓得课也听不进去了,还一直发抖。不明就里的老师以为我病了,匆匆把我送到了校医室。

在“死”这个问题上,没人曾引导我,其后,“死”成了我成长过程的一道难题,我解了它十多年。

高二,我最爱的外婆被检查出了耳癌,我一度处于一种崩溃的状态,伤心、失眠、易怒、幻听……直到有一天,我和她一起给树刮皮,她突然张口:“树的腐烂病,就跟我的癌症一样,治不好。”“我们有一天都会死,存在于土壤里,散布在每一寸空气里,可能又会组成其他生物……”

自从有了那次交谈,我才试着让自己放下,但这个过程并不容易。

多年后,才慢慢感悟:怕死,是人的天性,但由于我们自小缺乏死亡教育,才会对弥留之际家人感到手足无措;我们没有死亡教育,当孩子问起我们什么是“死”时,我们总觉得不吉利,避而不谈。然而,孩子若是得不到正确引导,无法获知真相,极容易被笼罩在死亡的神秘面纱下,产生错误或片面的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

女儿4岁那年,在游乐场和小朋友正讨论着各种刺激的玩法,一个孩子问她:“你最怕什么?”

她说:“什么都不怕,除了死。”“为什么怕死?”

“怕见不到她。” 她指了指我说,声音非常沉稳,似乎有超越这个年纪的领悟。倒是我,把脸转到一旁,不敢看她。

我不知什么才算是正确的死亡教育,我只觉得我和她都应知道,对于死亡,我们再怎么害怕、悲伤,可还是要去面对。只有明白生命有消逝的一天,我们才懂得爱护生命;只有明白自己随时会有停止呼吸的一天,我们才会珍惜跟家人在一起的每一秒。

怎么让孩子认识死亡?对于这个沉重的问题,或许我们可以用一些轻松的方式来讲。

简单禅意的解释

所谓理解,需建立在自身认知的基础上。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我们的解释是无力的,因此,我们可以编撰些禅意盎然的答案告诉他,等他有了阅历,自然会理解。我的闺蜜A小姐3岁时问过她妈什么是死亡,她妈说:“死了的人会到一个叫天堂的地方,在那看着你的一举一动,保护你,让你变成更好的人”于是,她妈的这句话成功地解释了死亡,同时给了A小姐一个前进的动力。

给孩子讲一些关于死亡的绘本

现在很多少儿绘本都涉及“死亡教育”的内容,譬如《爷爷变成了幽灵》、《奶奶的护身符》、《我永远爱你》、《汤姆的外公去世了》、《獾的礼物》、《一片叶子落下来》等,都是很不错的教育范本。绘本最大的好处是,它可以非常自然地切入,让孩子的情绪得到某种宣泄。解说我们无法生动言说的灾难、离别和死亡……我一位同事告诉我,他父母给他读的第一个绘本故事,就是关于鲑鱼每年洄游如何完成生死轮回的,他最初的生死观就在这个绘本里塑造而成。

教育他们用科学的方法看待问题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标签

亲子 亲子教育

宝宝咪呀健康网

Copyright © 2012-2020 宝宝咪呀健康网 版权所有赣ICP备18009975号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友情链接:
健康养生网
叶酸